電影中復原的圓明園繁花似錦與現(xiàn)實中荒涼的遺跡形成鮮明對比
圓明園,,中國園林史上最為華彩的那一段樂章,,記錄著中華民族強盛與輝煌,以及曾經(jīng)的苦難與屈辱,。
如今,,民族復興的號角正在嘹亮地吹響,面對著這承載中華民族美麗與哀愁的圓明園,,我們能做些什么,?
是修復那曾經(jīng)的華美夢境,還是保存這遭受蹂躪之后留下來的斷壁殘垣供人們憑吊,?
在爭論聲中,,圓明園修復工作重新啟動。
2007年10月,,紀念圓明園建園300周年的國際學術會議上,,圓明園整修問題被趁勢提起,并得到響應,。會后,,有消息稱,2008年長春園宮門修復工程將啟動,。這意味著被中斷的圓明園古建修復工程將重新開始,。盡管仍舊面臨爭議,但是圓明園修復工程啟動看來是勢在必行,。其實,,自1980年圓明園保護被人們關注開始,籠罩在圓明園保護工程上空的爭論疑云就從未削減過,。
修還是不修,,這是個問題
如今已經(jīng)94歲高齡的汪之力是“整修派”的領軍人物。20世紀50年代,,汪之力出任建筑科學研究所首任所長,,1980年的《保護、整修及利用圓明園遺址的倡議書》即是他牽頭起草的,。
當年,,汪之力在國家部委、北京市政府的老戰(zhàn)友中廣為聯(lián)絡,、策劃并起草的這份《保護,、整修及利用圓明園遺址的倡議書》,號召對圓明園進行保護,、研究和整修,。
在倡議書中,他寫道:“我們有志氣、有能力,,在帝國主義破壞的廢墟上整修,、重建圓明園這一優(yōu)秀的歷史園林,使其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做出貢獻,。”
那一年,,1583人在這份倡議書上簽字,,這是一份超級“華麗”的簽名名單,列在前面的有宋慶齡,、沈雁冰,、習仲勛、許德珩,、張愛萍,、史良、榮毅仁……老將軍張愛萍所寫“整修整修,,還我河山錦繡”一度成為那個時代的流行話語,。
1980年10月18日,倡議書公開發(fā)表,,爭議隨之而來,,并被鮮明地打上時代的烙印。
同年12月,,《人民日報》以讀者來信的形式高調質疑“整修”的合理性:“我國近十億人口,,現(xiàn)在還很窮,問題成山,,需要大量經(jīng)費解決,。”這在當時是頗有代表性的一種觀點,,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復圓明園的歷史也被人重新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