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標簽: | [西沙] |
眾多青春個體的熱情和生命,,與作為“大局”的政治“面子”相較,,往往是次要而脆弱的。1969年3月2日,、15日,,中蘇邊防部隊在烏蘇里江珍寶島一帶接連發(fā)生的血火沖突,,震驚了當時的整個世界,,人們紛紛瞪大眼睛注視著這些過去從不為人在意的遠東邊地荒島,不知道這兩個昔日的社會主義兄弟之間還會鬧出什么大事來,。畢竟,,從60年代初正式拉破臉皮,公開進行所謂意識形態(tài)論戰(zhàn),,實則爭奪國際共運盟主之位以來,,已經(jīng)吵了差不多十年的架,此刻竟已演化為兵戎相見,。
大家的目光無一例外都從如火如荼的紛亂內(nèi)斗中被突然引向了那遙遠的北方邊庭,。對我們這些年尚十七八九、血氣方剛而又無書可念,、停課 “鬧革命”已歷數(shù)載的學生娃來說,,這恰恰是個很容易被動員起來的契機與理由。離開大城市,,奔赴黑龍江,,屯墾戍邊,誓與老毛子斗爭到底,,用鮮血和生命捍衛(wèi)祖國邊疆,,便成了那時許多青年人的狂熱追求與夢想。
1969年4月1日,,我同一大批同齡人一起,,從上海乘船北上。船剛出長江口不久,,廣播喇叭里就傳來了中共“九大”召開的“特大喜訊”,,知道了珍寶島邊防部隊代表孫玉國臨時被邀登上大會主席臺,還聽到了毛澤東 “團結(jié)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的呼聲,。于是愈加堅定,深感此去北疆,,肩負著國家民族囑托的千鈞重擔,。
很快,珍寶島的戰(zhàn)事,、我們的下鄉(xiāng)將近一年了,,由報上得知中蘇副外長級談判也已開展一段時日了。由于身居邊防第一線,,又是所謂的熱點地區(qū),,自然就格外關(guān)注內(nèi)外動向。
1970年早春的一天晚上,大約3月十幾號,,我下鄉(xiāng)所在呼瑪縣金山公社的武裝部長馬義門,、武裝民兵連長何立芳 (皆為退伍軍人),突然奉命召集了一次武裝民兵動員大會,,首次告知眾人:有關(guān)方面準備在珍寶島事件一周年之際發(fā)動一次大范圍的登島斗爭,。這就是在整個黑龍江,、烏蘇里江中蘇邊境沿線的600多個爭議島中選擇若干個島,,于3月16日清晨開始,組織我方民兵以平民從事正常生產(chǎn)活動的名義,,登上這些爭議島,,以向蘇方宣示主權(quán)。當然我們還被告知,,也要作好屆時蘇方可能進行強力干涉,,并由此引發(fā)一場新的流血沖突的準備。
對于高層如何策劃這場登島斗爭的內(nèi)幕,,在有關(guān)檔案解密之前,,我們自然是無從知曉的。只是依據(jù)當時下達的宣傳口徑,,得悉這一計劃是 “經(jīng)過中央直接部署”,,黑龍江省軍區(qū)具體指揮,軍分區(qū),、縣武裝部逐級布置的,,目的在于配合談判桌上的外交斗爭。就是試圖通過在邊境全線采取的統(tǒng)一行動,,對蘇聯(lián)方面 “施加壓力”,,給它“一個沉重的打擊”。
臨戰(zhàn)前夜的年輕人,,總是特別亢奮,。馬義門、何立芳布置的具體任務是,,依據(jù)上江島一帶地形,,將隊伍分成三個梯隊。一梯隊由十人組成,,以砍伐樹木,、從事正常生產(chǎn)之名直接登島,如蘇方軍人也登島,,則一梯隊成員須與他們正面交涉,,展開說理斗爭;如蘇軍動武,可與他們展開白刃格斗,。但登島者每人手中只準帶一柄砍樹的斧子,,一律不得攜帶武器,以免被對方尋到口實,。二,、三梯隊則全副武裝,分別埋伏于江岸邊低洼地的柳樹叢中和后側(cè)方的一座小山頭上,,以便能形成上下交叉火力,,在必要時接應和掩護一梯隊未攜武器的登島者。他們的裝備就是當時武裝民兵的全副家當:7.62毫米口徑53式步騎槍,、7.62毫米德普型53式轉(zhuǎn)盤輕機槍,,外加班排長的幾支56式?jīng)_鋒槍等,沒有任何重型武器,,也沒有特別補充更多的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