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標簽: | [中日關(guān)系] [李大釗] |
李大釗曾于1914年1月至1916年5月留學日本,??缛齻€年頭近兩年半的留學生活,,在李大釗一生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他“立始之始”①。
李大釗留學日本的時間雖不算長,,但可以說,,從此他便與日本結(jié)下不解之緣。在他回國后寫的文章里,,我們常??梢钥吹健坝嚓倬尤毡尽薄ⅰ坝嗲皻q居日本時”,、“往者余居日本”,、“往者愚在日本”、“我從前僑居日本的時候”等字眼,。據(jù)粗略計算,李大釗文中引用日本的資料及談及日本的地方,,恐怕不下幾百處,,可見這種影響之大。因此,,搞清留學日本對李大釗的種種影響,,對于深入開展李大釗的研究,是有所裨益的,。
一,、對李大釗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發(fā)展的影響
毫無疑問,與留學日本前相比,,李大釗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得到很大發(fā)展,。這種發(fā)展表現(xiàn)在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
在實踐方面,,主要表現(xiàn)在他對袁世凱的問題上,。李大釗對袁世凱有一個認識過程,在留學前,,他基本是站在擁袁的立場上,。根本原因是:經(jīng)過曾被李大釗熱烈歡呼的辛亥革命,民國建立了,,而袁世凱的真面目又尚未暴露,,他出于愛國熱忱希望加強以袁世凱政府為中心的全國的統(tǒng)一,,群策群力,“一力進于建設”,,②盡快把中國建設成如同西方那樣的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他這一時期發(fā)表的文章,有相當部分是從政制上探討如何建立健全民主政治的,。而且,,他從1912年6月提出去“省私”,到1913年6月發(fā)表《裁都督橫議》等文,,說明他主要矛頭是反地方,、反“藩鎮(zhèn)”,而不反袁世凱為代表的中央,。甚至他在文中一面指責革命黨人勢力較大的“皖,、贛、湘,、粵,,傲岸自雄”,一面為袁世凱辯護:中央“非專制之局”,,因而“跳梁違憲者,,實不在總統(tǒng),而在都督,;實不在中央,,而在地方”。當然,,這一時期,,他也感到國中“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是非之不明于天下也久矣”,,③甚至一時苦悶而產(chǎn)生出世思想,但總的來說,,在他留學前,,看不出他擁袁的立場有什么改變。
到日本留學后,,首先,,從位置上來看,可以說他站到了一個相對客觀的位置上,,眼界開闊,,各方信息量大增,看問題的角度發(fā)生變化,。我認為這一點很重要,。加之他在日本所受到的影響,,以及形勢的發(fā)展等等,這就使他對袁世凱的認識逐漸發(fā)生變化,。
1914年11月發(fā)表的《國情》一文,,是李大釗轉(zhuǎn)變他擁袁立場的一個標志。從該文的整個內(nèi)容來看,,他還沒有認清袁世凱與古德諾(美國人),、有賀長雄(日本人)這兩個“客卿”的關(guān)系,但李大釗對他們的批判,,自然是不利于袁世凱復辟陰謀的,。同時,與留學前相比,,李大釗的思想基礎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如在對人民群眾的看法上,他在1913年4月的《大哀篇》中哀嘆“吾民委無望矣”,,在6月的《論民權(quán)之旁落》一文中也“嘆悼吾民德之衰,,民力之薄”,人民之患,,“在無享權(quán)之能力”,。而他1914年11月發(fā)表的《政治對抗力之養(yǎng)成》一文則認為:“群眾勢力,有如日中天之勢,,權(quán)威赫赫,,無敢侮者”,“歷史上人物之勢力,,莫非群眾意志之積累……群眾意志有以成之,亦復有以傾之”,。變化是如此明顯,。
1915年2月在反對“二十一條”的高潮中,李大釗撰寫了《警告全國父老書》,、《留日學生全體泣告全國同胞書》,。由于當時形勢復雜,為了一致對外,,這些文章的鋒芒是針對日本的侵略陰謀的,。日本學者富田升說:李大釗“是為同留日學生總會提倡的‘舉國一致’口號保持一致,而慎重地避開了從正面對袁政府的批判”④,。我國有學者認為:“對于袁世凱政府當時的作法,,李大釗認為是出于迫不得已的”⑤。而他在6月發(fā)表的《國民之薪膽》一文中,,便明確指出袁世凱有“復古之非,,棄民之失”,,這表明李大釗個人立場已轉(zhuǎn)向反袁,從此展開對袁的批判,,以至后來不惜一時中斷在早稻田大學的學習,,而全力投入反袁、討袁斗爭之中,。
相關(guān)新聞
作者:
楊樹升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