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簽: | [周恩來] |
在周恩來的親屬中,,對他早年思想影響較深并且與之交往密切的,當數他的表兄陳式周,。周恩來旅歐求學,,與之通信來往最多的親屬也是陳式周。在《周恩來書信選集》中,,選登有周恩來給陳式周的兩封信,。他們之間非同尋常的關系由此可見一斑,。
周陳兩家的親緣
周恩來的祖父周起魁,從紹興來淮安(今淮安市楚州區(qū))做師爺,,曾捐過一個“盡先補用同知”,,代理過安東(今漣水縣)、阜寧,、桃源(今泗陽縣)等縣知縣,并做過海州(今連云港市)直隸州知州,。周恩來的生母萬冬兒是清河縣(現淮安市清河區(qū))知縣萬青選的女兒,,生得聰明、美麗,,性格開朗剛烈,,出嫁前是萬府的“當家姑娘”。萬冬兒20歲時嫁給周起魁的次子周劭綱為妻,。時過半年,,周家又迎進了寶應縣秀才陳源的三女兒陳氏,為生病的小兒子貽淦成了親,。然而結婚不到一年,,貽淦就去世了。為了給貽淦承嗣,,萬冬兒遵照公婆的安排,,將兒子周恩來過繼給貽淦和陳氏。這樣,,陳氏成了周恩來的嗣母,。陳源無子,按習俗,,其長兄陳鑫將小孫子陳式周過繼給他做承宗孫,。陳式周成了陳氏的嫡親侄兒。這樣,,周恩來便叫比自己大10多歲的陳式周為“大表哥”了,。
陳式周,號武臣,,字式周,,筆名存悔、英城,、石勉,,生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陳式周的曾祖輩是從浙江來到蘇北清河縣的,。陳家祖輩世居清河縣城,,做過掌管錢糧、稅收的官員,家境頗豐,,僅房子就有百余間,,坐落在淮陰十里長街,堂號“世德堂”,,人稱“陳家花園”,。咸豐十年,捻軍李大嘉,、張宗禹率兵火燒清河縣城,。為避戰(zhàn)亂,陳家大家族中排行老九和十四的陳鑫,、陳源從清河縣城遷出,,去了寶應。陳家花園被火燒后,,幸存的一些未被毀壞的房屋,,經過修復,由一道南北走向的花墻一分為二,。在東院西北角,、背靠褲子巷有一個小院落,十三四間房子,,長久閑置,,無人居住。
周恩來7歲時,,隨著萬氏,、陳氏兩位母親從外祖父家搬出,在陳家花園那個閑置的院子里住下,。不久,,陳氏委托表兄龔蔭蓀從淮安請了一位姓趙的塾師,在陳家花園自設家塾館,。周恩來兄弟們就在自己的家塾里念書了,。
兄弟兩人的忘年之交
陳式周小時候就在周家塾館寄讀過,受到周家上輩的親切照顧,,其中以周恩來的六伯父峋芝先生對他尤為關照,。寶應距離淮安僅30公里,周陳兩家來住甚是方便,。1907年秋,,周恩來生母萬氏去世,陳氏十分悲傷,,急得生了病,。因她的堂侄兒陳伯容(陳式周的哥哥)在家懸壺問診,,可以為她免費治病,陳氏帶著周恩來回到了位于寶應水巷口的娘家,。
這時,,水巷口3號18間房只住著陳氏的一個妹妹和兩個侄兒。陳氏帶孩子住在上堂屋西房,。年輕守寡的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傾注在嗣子周恩來身上,,全身心地培養(yǎng)和教育周恩來。當年周恩來才9歲,,陳伯容比陳氏還大8歲,,只把周恩來當孩子。周恩來便去找陳式周,,兩人交上了朋友。陳式周對表弟的到來很歡迎,。他少年進學堂學習,,有很高的文化素養(yǎng),閱歷豐富,,曾到過青島,、內蒙、新疆等地,,此時正在家中開一所蒙館,。周恩來感到他的表哥談吐不凡,很有學問,,卻沒有迂腐味和假斯文,。陳式周也很喜歡這個聰慧過人的小表弟,兄弟倆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遂成忘年交,。周恩來提出跟表哥讀書,陳式周謙虛地回絕了,,只同意讓他進自己的書房,,以溫故而知新。陳式周是一位發(fā)憤學習,,努力吸收新知識的知識分子,,早年就出版過一本叫《此登臨樓筆記》的書,書名借用了詩人杜甫的名句“萬方多難此登臨”,,把一腔愛國之情傾注在這本書中,。他的書房里有許多書籍,如赫胥黎的《天演論》,、達爾文的《進化論》,、盧梭的《民約論》,、譚嗣同的《仁學》、康有為的《大同書》,、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亞當·斯密的《原富》,還有進步刊物《婦女界》等,。書房也像他自己一樣,,新舊并蓄。周恩來在這片知識的海洋里如饑似渴地閱讀著,。
相關新聞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