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簽: | [蘇聯(lián)] |
斯大林
建黨93年,、執(zhí)政74載、擁有近2000萬黨員的蘇聯(lián)共產黨于1991年8月25日宣告自動解散,,身后留下最豐富的遺產是一大堆問號,。蘇共亡黨亡國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據(jù)我研究,,蘇共的悲劇之源,,不在于個別問題上的失誤、失策,而在于黨和國家政治體制上的失敗,,在于背離了憲政民主的世界潮流,。
憲政民主作為一種國家政治制度,是主權在民,、公民權利至上,,從而與君主專制的主權在君、君權至上相區(qū)別,。憲政民主的具體內容雖多,,其核心內容就是兩項:一是民主選舉,二是分權制衡,。
憲政民主發(fā)端于十七世紀,,成熟于十八世紀,到二十世紀已經成為世界憲政潮流,。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蘇俄的政治體制建設,,是順此潮流還是逆此潮流,?可惜的是,由于種種復雜的歷史原因,,新生的紅色政權選擇了反潮流的道路,。于是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蘇聯(lián)國家億萬公民的命運,禍福安危,,就此埋下了伏筆,。
蘇共反憲政潮流,略舉四例:
一,、“黨外無黨,、帝王思想”
在1917年第一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代表以及當選的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中,孟什維克與社會革命黨人曾占居多數(shù),;后來第二次,、第三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及中央執(zhí)委會中,雖然布爾什維克占多數(shù),,但也還是多黨制,,其他黨派都合法地存在和活動。在作為中央政府的人民委員會中,,左派社會革命黨人有7位擔任了部長級官員,。
從1921年起,蘇維埃中的一切非布爾什維克政黨均被取締。次年,,俄共(布)“十二大”決議,,要求對各種反蘇維埃黨派和社會革命黨以及孟什維克進行鎮(zhèn)壓。其他政黨就此消失,,俄共(布)成為唯一的政黨,,此后七十年再也沒有來自外黨的競爭壓力與糾錯鞭策力了。
相關新聞
作者:
思源
編輯:
劉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