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簽: | [鄧小平] |
鄧小平留給世人的印象很平實,。解讀他說話行事的一些細節(jié),,會發(fā)現(xiàn)其平實之中蘊含的個性,很富感染力,;傳達的思想方法和決策風格,,更值得細細體會。
一
談到鄧小平,,人們總會對他“三落三起”的政治人生感興趣,,進而發(fā)問:他是怎樣面對挫折和逆境的,?回答這個問題,自然會想到他作為革命家的堅忍不拔的理想和信念,。此外,,他的人生態(tài)度也很重要。比如,,在逆境中,,他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鄧小平說過,,樂觀是他的法寶,,天天發(fā)愁日子怎么過啊,?在孩子們小時候,相互之間有時鬧點小別扭,,鄧小平只說一句話: “要吵,,你們出去吵!”妻子問他怎么不管一管,,他說,,管什么?早晚都會過去!“早晚都會過去”,,孩子們鬧別扭是這樣,,政治生活中遭遇的矛盾、壓力和挫折,,多少也會如此,。鄧小平樂觀地相信未來,背后是對待矛盾,、對待生活和對待歷史的辯證法,,即不認為事物和環(huán)境會一成不變。當然,,單純的樂觀也不行,,說沒有憂慮也不現(xiàn)實,這就引出鄧小平在逆境中的第二種人生態(tài)度:忍耐和等待,。別人問他怎么度過最艱難的日子,,他總是兩個字———“忍耐”。1973年從江西回來見到毛澤東,,毛澤東問他這些年是怎么過來的,,他也說了兩個字: “等待”。忍耐和等待,,并不一定是消極無為地面對困難,,有痛苦,也有智慧和期望。這就引出鄧小平在逆境中的第三種人生態(tài)度:觀察,、思考和判斷,。人們把鄧小平在江西勞動時踩出的那條小道視為后來搞整頓、搞改革的伏筆,,雖然是一種文學化的比喻和引申,,但他第二次復出后那樣勇敢地搞整頓,第三次復出后又推動一系列改革,,與他在逆境中冷靜地總結當代中國的經驗教訓,、思考現(xiàn)實中存在的問題,不能說沒有關系,。也就是說,,他在思想認識上是作了準備的。鄧小平在逆境中的上面這三種態(tài)度,,給人的啟示是,,干事情,在困難,、挫折和危局面前,,如果驚惶失措,自己就先倒下了,,這種情況下要謀事成事,,需要的是戰(zhàn)勝自己,要有信念,,也要有智慧,,更要有措施。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國際社會主義事業(yè)遭受嚴重挫折。鄧小平的態(tài)度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是變不了的,,誰也壓不垮我們,。他提出的應對之策是:冷靜觀察、穩(wěn)住陣腳,,沉著應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干,,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這些,,既是鄧小平處變不驚的經驗之談,,也是他把經驗提升為國家大政方針的智慧所在。
二
眾所周知,,鄧小平愛看足球比賽,,遇世界杯賽事,因為時間太晚不能看直播,,就讓人錄下來,,還叮囑工作人員,第二天早晨千萬別告訴他比賽結果,。這是很真實的球迷心理,。在他和家人在一起的影視素材中,常有其樂融融的場景,,諸如小孫子撓他的腳心,,他抓孫女的小辮子等等。他退下來后給孫輩寫信說:對國家,,我是交了卷子的,。你們要學點本事,,大本事沒有,,小本事、中本事總要靠自己去鍛煉,。這樣的期望平凡實在,。退休以后,他說,,自己的愿望是像普通人那樣到街上走一走,,看一看。于是,,他在上海的商場里為孫輩們買了鉛筆和橡皮,,還說:好多年沒有花錢了,這是我親手花人民幣,。如此向往老百姓過日子的生活常態(tài),,反映在理政決策上面,是能夠真切地從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發(fā)表意見,,制定政策。鄧小平到基層視察,,總習慣用老百姓的眼光來看事情,,用老百姓的思維提問題,,用老百姓的語言來說話。他1980年到四川看沼氣改造運用項目,,在農戶家里提的問題是:用沼氣燒開一壺水,,要用多少時間?他還彎下腰去看火苗,,問:這個火苗能不能炒腰花?會炒菜的人都知道,,腰花要旺火爆炒才好吃,鄧小平是想弄清楚沼氣的火力到底有多大,,是否適用于群眾的生活,。問得這么淺顯直白,看出他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熟悉到何等程度,!還有一次,,他到北京前三門一帶去看剛剛蓋好的居民樓,發(fā)現(xiàn)用的都是老式掛鎖,,便認真地說:不行啊,,都80年代了,還鐵將軍把門,,這不是告訴小偷,,家里沒人嗎?進到屋里,他直接去看衛(wèi)生間,,又說:老百姓日子的好壞,,看衛(wèi)生間。職工下班回家后,,想洗個澡,,衛(wèi)生間起碼要有洗澡的設備。鄧小平平時說話行事如此貼近老百姓,,在國家大事的決策中提出解決溫飽,、實現(xiàn)小康這樣一些老百姓聽得懂、摸得著,、看得見的發(fā)展戰(zhàn)略,,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三
鄧小平的務實作風,,典型地體現(xiàn)在他的語言風格上面,。他講話基本上沒有形容詞,簡潔明了,,但個中道理卻耐人尋味,。孩子們問他長征是怎么過來的,他只講了三個字: “跟著走”,。問他在太行山堅持抗戰(zhàn)做了些什么,,回答只兩個字: “吃苦”,。談到劉鄧大軍在解放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績,也是兩個字: “合格”,。語言簡單,、實在、干脆,,仔細琢磨,,卻非常到位,很有內涵,??慈怼多囆∑轿倪x》,除個別正式會議的重要報告外,,大多是實實在在的談話,。人們常說,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平實的語言風格,,傳達出鄧小平的性格,也反映出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鮮明立場,。真理從來就是具體,、簡明和平實的。1962年為解決農業(yè)生產的困難,,改善人民生活,,他引用“不管黑貓白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這句俗語,,來表達想方設法把生產和生活搞上去的真切愿望,,反映的也是坦誠面對現(xiàn)實,,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務實本色,。在許多情況下,靠近真理需要勇氣,。就說上面講的“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這樣的話,,在當時黨內正在強調“反右傾”、“以階段斗爭為綱”的政治氣氛下,,從他這樣一位高級領導人口中說出來,,直面現(xiàn)實,直指時弊,,實事求是,,只問真理,也是需要相當的勇氣的,。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相關新聞
作者:
陳晉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