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西都市報
2016-04-13 第649期
去年3月,吳自謙和李河清老人在家中的合影,。
12日,,成都大學附屬醫(yī)院,,兒子吳玉給正在住院的李河清念父親給她寫的信。
原標題:62年依戀:老太住院老伴百封信訴思念
“冬天沒有什么了不起,,成都根本不下雪,。”字跡有些顫顫巍巍,,印在泛黃的紙上,。這是6號病床李河清老公吳自謙給她寫的信,已經超過百封,,在醫(yī)生護士眼中,,這就像“情書”,而在吳自謙的眼中,,這是鼓勵妻子李河清的“條子”。剛剛過去的冬天,,就像一個手握刀戟的敵人,,同吳自謙老兩口干了一架。老兩口一起打了個勝仗——86歲的李河清在那個躺了快一年的病床上,,從鬼門關闖回來了三次,;而88歲的吳自謙也斗贏了因此而產生的失眠、孤獨以及脆弱,。
人物/名片
吳自謙李河清
88歲的吳自謙和86歲的妻子李河清,,都是杭州桐廬縣人,自幼相識,,青梅竹馬,,兩人1954年于重慶結婚,后同在成都工作,。60多年來,,老兩口相濡以沫,從未分離,。
去年4月27日,,李河清在廚房不小心后仰摔倒,頭部受傷,,住院治療至今,。吳自謙因身體原因無法每天到醫(yī)院看望,只能寫信讓兒女帶給李河清,,安慰鼓勵老伴安心養(yǎng)病,,李河清的病情日漸好轉。
吳自謙的信字里行間透露著濃濃的愛意與思念之情,令人動容,,一位護士將老人寫信的故事發(fā)表于網絡,,感動無數(shù)網友。
鼓勵的信“你一臉笑值千金”
昨天你兒子陪我到海鮮飯店吃飯,,他交給我一份打印的表揚稿(醫(yī)院護士記錄老人寫信一事,,記者注),發(fā)表在電腦網上的,,估計不少人看到了,。我一連看了幾遍,也很感動,,文章寫得很有感情,,文理清通,可見這位為你治病的呼吸科醫(yī)生人品好,,文字也好,,我很感謝他。稿子我保存好了,,準備給親友看看。
其實,,我寫的便條,,也是隨便的,但是寫的是真話,、心里話,,沒有料到會受到表揚。但是從稿中看出來你與疾病做斗爭是堅強的,,和醫(yī)生是配合的,。希望你從中得到安慰和鼓舞,把病養(yǎng)好,,早日出院,。看到你自己洗臉的照片,,十分開心,。繼續(xù)努力,爭取做到大半生活自理,,將來能下床更好,!慢慢來,不急,。有一點小進步也好,。
吳自謙寫給老伴李河清的信。
吳自謙的信里透露著濃濃的思念。
因為子女們出于好心,,不讓我經常來看你,,那我只好寫便條來安慰你、鼓勵你,,表達我的關懷,、思念;給你通信息,,讓你安心養(yǎng)病,。我只希望你寫幾個字的回條也好。字寫得不好,,但你的心思是好的,。在家中我常常看到你留下的秀美的自己在各種本子上,、包袱皮上,,我看后十分感動。
你病后子女孝順,,親友關心,,這就叫幸福。他們來看你,,你一臉笑值千金,,大家高興!你的病好得快,,健康恢復得快,,這是有醫(yī)藥治療根據(jù)的。
原單位請我去春季會餐,,我不去,,一個人去沒有味道的。
2016年4月3日成都大學附屬醫(yī)院呼吸內科7樓6號床,,還差15天,,李河清就在這里躺了整整一年,同屋其他床位的患者如流水般更換,,她還在那里,。
她陷在那6號病床的中央,人已消瘦,。她微笑著,,但那張開的兩瓣嘴唇有些看不出笑意。眼神深邃,,小男士頭顯得很精神,。她的鼻子里插著胃管,營養(yǎng)液在一旁滴答作響。
在醫(yī)院里,,兒子吳玉拿著信,,俯下身靠近母親耳邊,一字一句讀給她聽,。
她張著的眼微微收攏,,眼睛忽閃眨著。吳玉撫摸著她血管可辨的手背,,她似乎聽得入神,。整個房間里回蕩著信中的鼓慰,她的眼角有些濕了,,淚還沒來得及流下來,,似乎又快要睡著了。
12日,,李河清老人正在病床上休息,,手里握著家人送給她的玩偶。
信是李河清的老公吳自謙寫的,,到現(xiàn)在已過百封,,在醫(yī)生護士眼中,這就像“情書”,,而在吳自謙的眼中,,這就是鼓勵妻子的“條子”。
目前,,李河清有肺部感染,吃飯靠鼻飼,,每天需要輸營養(yǎng)液,。“年齡大了,她的各方面機能在逐步衰退,。”吳玉說,。
由于一直臥床,李河清幾乎已分不清白天還是黑夜,,唯一的時鐘就是那頓難受的鼻飼,。護工會按時把這些打成糊的東西,一點點緩慢注入她的胃管,,“看起來就非常難受,。”護工說。而這痛苦的時間也是她翹首盼望的——因為此時,,老公的信會如約而至,。
大多數(shù)時候,護工會先鼻飼再讀信,偶爾在她的強烈要求下,,會先打開那張帶著米糊香味的紙,。
有些字護工不認識,讀得不順暢,,她在對方念完后,,還會自己拿在手上看,“要讀半天,,反反復復看,。”護工說,看完后她會按著信原來的折痕,,再仔仔細細折回去,,折得四四方方,放在枕頭底下壓著,。而這樣的“陪伴”已持續(xù)了10個月,,幾乎每日都有。
兩人彼此陪伴62年
精神頭兒好時,,李河清會坐起來靠在床頭上,,借著陽光讀那彎彎扭扭又不失工整的字,一讀就是半天——兩人彼此陪伴,,已是第62年,,此前從未分開,從李河清住院那一天開始,,吳自謙幾乎每天寫一封信,,讓兒女轉交。
“昨日我強烈要求兒子帶我來看你的,,見到你疲倦入睡,,我只好離開,見到你氣色還好,,我放心了……”吳自謙在信中寫道,。
牽掛的信“估計冬天一關好過的”
李老師:早餐我吃的是杭州桂花小桃酥,,喝的是龍井茶,,味道好極了??上宜钟擦它c,,怪自己牙齒乏力。
小萌(女兒,,記者注)前天想看看我給你寫的條子,,你怎么只是搖頭,,不點頭?請你快把我的條子給她看一看,,我上面寫了你要什么冬衣,。你指點一下,好給你送來,。估計冬天一關好過的,。
兒女都勸我吃好一點,吃多一點,,老酒也可以喝一點(從你住院后我基本上不吃了,,只是招待家人喝了一杯五年陳花雕)。
冬天沒有什么了不起,,成都根本不下雪,,杭州已經雨雪紛飛了。
2015年11月14日上午去年4月27日,,李河清在廚房不小心后仰摔倒,,頭部著地,當即被送往醫(yī)院搶救,。在脫離腦水腫等危險后,,她因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住進了醫(yī)院呼吸內科搶救病房,。
去年11月11日晚深夜,,她的喉中發(fā)出嗡嗡聲,整個人滿臉漲得通紅,,額頭滾燙,。醫(yī)護人員立馬為她吸痰,反身拍背,,再戴上呼吸機,,經過兩個多小時搶救,老人挺了過來,。
在過去的一年里,吳自謙與老伴見面不過三次,,因為他的腿腳已無法走太多的路,。
“我只好寫便條來安慰你、鼓勵你,,表達我的關懷,、思念;給你通信息,,讓你安心養(yǎng)病,。”吳自謙在信中說,。大概從去年8月開始,他開始給她寫信,,天氣變化,、家長里短,更多的是鼓勵的話,,以及鼓勵之后的牽掛,。直至如今,已有近百封,。
“請你快把我的條子給她看一看,,我上面寫了你要什么冬衣。你指點一下,,好給你送來,。估計冬天一關好過的……冬天沒有什么了不起,成都根本不下雪,,杭州已經雨雪紛飛了,。”過了三天,在病最嚴重的時候,,她收到了老公這樣的安慰,。
“我去看她,她沒有醒,,會不會不行了,。”冬天的某個晚上,吳自謙給女兒吳曉萌打去電話,,電話中他不由得哽咽,、啜泣起來。吳自謙當年是位軍人,,性格堅強剛毅,,而在他88歲的此時此刻,突然在女兒面前脆弱起來,。直到第二天,,他從保姆口中得知妻子張開了眼睛,精神恢復得不錯,,他又喜笑顏開起來,,繼續(xù)寫信。
傾訴的信
“開心不到十分,,因為你不在身邊”
昨日,,女、兒,、媳三人陪我去看盛開的油菜花,,使我得到六分開心,,還不到十分。因為你不在身邊,。
兒,、女都批我為什么不好好看花,看我倆兄妹干什么,?因為我看了他倆都像你,,更使我記掛你。后來我想通了,,聽他倆的意見,,集中心思看花。裝得也快樂,,吃得也好,,免得他們不開心,你知道也不快樂,。以后有機會用輪椅也把你帶去,。
越劇好聽吧!這是“麻煩”(一位親人,,記者注)的功勞,,好福氣呀!萬里之外,,太平洋西邊有人關懷你,。
2016年3月21日
在老人的兒子和女兒眼中,“父母親的一生就是最平凡的,、相濡以沫的一生,。”
吳自謙和李河清都是杭州桐廬縣人,自幼相識,,青梅竹馬,。后來,吳自謙從師范學院畢業(yè)后,,入伍當兵,,后跟隨部隊至川渝地區(qū)。1978年,,他從成都軍區(qū)轉業(yè)至地方,,從事管理工作。而李河清在1954年同吳自謙在重慶結婚后,,從杭州轉到成都做小學教師,。
兩位老人單獨說話時,,都是杭州的吳儂軟語,,兒女聽不太懂,,有時也會反抗,但對兩位老人并沒有用,。在兒子吳玉印象中,,父母親屬于慈父慈母,家中事務多是母親操辦,,“母親常常嫌棄我爸不能干,。”吳玉說,兩人也偶發(fā)爭吵,,吵架時父親就轉身離開,,不做聲,等母親嘮叨完了,,兩人的氣也慢慢消了,。
吳自謙每次給兒子電話,幾乎都是關心妻子,,“你媽的情況怎么樣了,?有沒有拉肚子?痰多不多,?信讀了沒有,?”在聽到兒子“讀了”的回答后,他在電話那頭簡單地應了聲“好嘛”,,這其中包含的想念,、孤獨與脆弱,恐怕只有老人自己承受,。
在老伴兒入院的一年時間里,,吳玉說,已經給父親換了6個保姆,。“父親說,,他對保姆只有一個標準,就看是不是認真在給母親做飯,,原話是:‘對我的照顧無所謂,,只要對老太婆好就行。’”華西都市報記者何艾琳 寧芝 攝影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