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鄉(xiāng)20年 我是在內(nèi)地工作的香港人
2017年07月01日 09:20:49
來源:新京報
無論是香港電影還是那些膾炙人口的粵語歌,,都是在香港回歸之后,,才逐漸走進內(nèi)地人的心里,。直到現(xiàn)在,,在大江南北的酒吧或其他表演場所,仍不時會響起B(yǎng)eyond的歌聲,。
香港街頭,,一邊繁華都市,一邊市井生活。圖片來源網(wǎng)絡
原標題:望鄉(xiāng)20年,,我是在內(nèi)地工作的香港人
無論是香港電影還是那些膾炙人口的粵語歌,,都是在香港回歸之后,,才逐漸走進內(nèi)地人的心里,。直到現(xiàn)在,在大江南北的酒吧或其他表演場所,,仍不時會響起B(yǎng)eyond的歌聲,。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
香港特區(qū)政府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1997年至2016年,香港本地生產(chǎn)總值由1.37萬億港元增長至2.49萬億港元,。自從1995年起連續(xù)23年獲評全球最自由經(jīng)濟體,。
這20年,關(guān)于香港的故事,,遠不止財富,。繁華都市的另一面,是茶餐廳里的市井生活,,也可能夾雜著香港電影里義薄云天的江湖氣,。
去年,香港人徐天成出版了《我們香港這些年》,,記錄了他的家鄉(xiāng)——繁華閃耀的,、充滿活力的、受關(guān)注的,、被遺忘的,、自由的和壓抑的。
他來北京11年了,,在一家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做法務,,說一口港式普通話,數(shù)得清北京深巷里的美食,,喜歡全國各地的風景,。他說,北京和香港一樣,,讓他找到了歸屬感,。
至于深圳河那邊的故鄉(xiāng),這20年,,用一句歌詞可以概括,,“曾歷風雨千趟,望向高處自有盼望”。
以下為徐天成口述,。
徐天成,。受訪者供圖
硬幣上,英國女王換成了紫荊花
我最早對回歸的印象要追溯到1984年,。一天,,跟爸爸一起看到一條新聞:《中英聯(lián)合聲明》簽訂,1997年7月1日,,中國將恢復對香港地區(qū)行使主權(quán),。那時我只有7歲,不知道這意味著什么,。
到了90年代,,我在電視上聽到了一首內(nèi)地歌曲《我的1997》,開始擔心,。歌里唱:“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Hong Kong;1997快些到吧,!讓我站在紅磡體育館……”
那時我還小,,總在想,是不是1997年7月1日零點一到,,十幾億內(nèi)地同胞會同時蜂擁來香港,?于是腦海中出現(xiàn)了一幅畫面:大家把羅湖橋都快擠垮了,又擠上最后一班回鄉(xiāng)列車擁往市區(qū),。到了中環(huán),,旅客穿過馬路、走到街頭……
現(xiàn)在想來,,當時的想法很好玩,。回歸哪是這樣,?
相比于內(nèi)地同胞對香港回歸的激動,,其實,我們還算冷靜,。當時,,因為香港回歸,我們有5天假期,。難得的黃金周,。我們家去了澳門旅行。
一個時代終結(jié),,對香港來說,,還是很大的一件事,。我們在澳門的電視機前,見證了整個回歸的過程,。
1997年7月1日零點后,,香港政權(quán)交接儀式結(jié)束,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區(qū)區(qū)旗在會場飄揚,。圖片來源網(wǎng)絡
和內(nèi)地同胞一樣,,大家可能對同一個場景印象深刻——駐港部隊跨過深圳河,坐著軍車,,進駐香港,。我記得,,那天下著大雨,,市民在街道兩旁夾道歡迎,送上“威武文明之師”的玻璃牌匾,。
另一個內(nèi)地人不熟悉,、但我們很熟悉的,是末代港督彭定康和三個女兒哭別香江的場景,。在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離開香港前,,彭定康一家站在甲板上,向岸上的人揮手話別,。彭定康先是親吻長女的手背,,再為二女兒擦淚,揮揮手,,進入船艙,,為他6年的港督生涯畫上句號。
一座城市的成長就像人一樣,,回歸,,走向未來,這未來是嶄新的,,也是未知的,。
回歸后,我們的生活沒有明顯變化,。中央政府承諾奉行“一國兩制”的政策,,不干預香港,除了把港英旗幟換成中國國旗,,其他都不變,。確實是這樣。生活中唯一可以覺察到的變化是——公務機關(guān)不再懸掛英國女王的照片,;以前硬幣上刻的英國女王頭像,,換成了紫荊花。不過,那些帶有女王頭像的硬幣,、郵票都還可以使用?,F(xiàn)在出去花錢,也還是可以見到有女王頭像的硬幣,。
金融風暴,、SARS與獅子下山精神
1997年年底開始的亞洲金融風暴,是回歸后影響香港最深遠的事件之一,。到現(xiàn)在,,許多香港人的心里的陰霾還沒散去。
1997年,,我20歲,,正在香港大學讀經(jīng)濟學。作為當年的小股民,,我辛辛苦苦做家教賺來的錢全部都虧了,,真是欲哭無淚。不過,,后來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訓,以后我在投資上也變成熟了,。
后來了解到,,正是在那年,受金融危機影響,,開始下跌的人均GDP十年以后才回到原點,;GDP總量直到2005年才恢復。
不過,,經(jīng)過這次風暴,,大家變成熟、踏實了,,不再幻想一朝發(fā)達,,而要腳踏實地、寵辱不驚,。
金融風暴剛過,,經(jīng)濟稍微有點起色,香港人又迎來了一場疫癥,。
SARS,,在內(nèi)地叫非典,2003年2月底傳到香港,。當時我已經(jīng)到英國讀法律,。家人們給我描述的場景是,,人人都戴著口罩,人與人不交流,,不握手,。家人每天叮囑我,千萬不要回來,。
我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關(guān)注著疫情的進展,。最讓我感動的是,在疫癥暴發(fā)時,,有醫(yī)護人員自愿調(diào)到SARS病房里工作,,有好幾位醫(yī)護人員穿著防護服去重災區(qū)救人,有人因為防護措施不足染上SARS離世,,香港人都很感動,。
這樣的危難時刻,更能體現(xiàn)香港精神,。1975年香港有一首流行歌曲,,叫《獅子山下》,歌曲表達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到香港,,放下成見,同舟共濟,。后來,,這首歌成為港人心中的市歌,香港人也把那種奮發(fā)向上,、逆境求存的香港精神稱為“獅子山下精神”,。
經(jīng)過SARS,香港人對“獅子山下精神”的體會更深,。在后來的很多場合,,這首歌都被用來勉勵港人,自強不息,。
那年SARS過后,,我回家,看到家人時,,感覺我也親歷了這場災難,,和許多香港人一樣,學會了珍惜身邊人的美好,,認識到健康生活的重要,。
從那以后,香港人的衛(wèi)生意識提高,,比如注重電梯清潔,,也習慣了出門戴口罩,。另一個深遠的影響是,大家放棄了逛商場的娛樂休閑活動,,愛上去郊野公園遠足,。
一首屬于香港的歌
2006年,我來到北京工作,。和北京相比,,這些年,香港的變化相對緩慢,。
1986年,,我第一次到內(nèi)地,跟父母到深圳旅行,。當時香蜜湖附近一片荒蕪,,沒什么樓房,海關(guān)大廳燈光昏暗,,有時還停電,。買一聽可樂,都要隔著柜臺跟店員說,,店員幫拿,。這讓習慣了在超市自助購物的我,非常不適應,。
當時我就在想,,為什么只隔個深圳河的地方,生活水平會差得這么遠?,F(xiàn)在想來,,要是內(nèi)地的城市一直是這個樣子,我絕不會來這里生活,、工作的,。
到了90年代,我到過幾次北京,,城市完全不一樣了,,路上跑的都是黃色面的,路兩邊不但有小店,,還有路邊攤,,整個城市很有生氣。后來到北京工作后,,我看著望京SOHO從一片空地變成現(xiàn)在高樓大廈的樣子,。
在內(nèi)地,說要建什么,,嘭一下就建起來了,,這種感覺挺好的,。我時常說,這是一個once-in-a-lifetime experience(千載難逢的經(jīng)歷),,以后都不會看到了,。我喜歡這種變化。
現(xiàn)在,,我每年回香港四五次,,很難說香港有什么翻天覆地的變化——太古中心的一家酒樓,幾年后,,被另外幾家賣小吃的店鋪取代,,這也算變化。
香港老街,,承載著幾代香港人的集體記憶,。圖片來源網(wǎng)絡
香港有兩個地方,這20年幾乎都沒變化,。位于九龍半島東面的九龍城啟德舊機場,,停用快20年,這幾年才開始建設(shè),。西九龍有一大塊地,,大家討論,不能給地產(chǎn)商,,不能建這個,,不能建那個,最后結(jié)果是,,討論了20年,什么也沒建成,,還是一塊爛地,。
香港人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了。有天中午,,我去快餐連鎖“大家樂”吃飯,,上餐很快,吃完就走,,很有流水線作業(yè)的感覺,。這很能代表現(xiàn)在的香港——平民、快捷,。
這些年,,以前的一些小店、小吃,,被一些大企業(yè)壟斷了,;冰室(售賣冷飲,、雪糕和沙冰等冷凍食品的飲食場所)也變成了“大家樂”、“美心”,;茶餐廳代表的市井生活,,也在逐漸消失。
很有趣的一點是,,這些年,,香港一直沒有一首屬于自己的歌曲。臺北有《忠孝東路走九遍》,、北京有《安河橋北》,,粵語歌曲那么多,大家卻很少把香港元素放在音樂里,。如果要說有一首歌可以代表香港回歸這20年,,我覺得應該是陳奕迅的《黃金時代》。“黃金廣場內(nèi)分手,,在時代門外再聚……”黃金商場和時代廣場是銅鑼灣的兩個商場,,一舊一新,代表著時間的推移和演變,。
現(xiàn)在,,香港人都在關(guān)心房價和物價。今年香港公務員加薪,,我聽說,,大家為了0.5個百分點的漲幅,吵得面紅耳赤,。還有一些年輕人,,一畢業(yè)就等著拿公屋,甚至有個說法“得公屋,,得天下”,。有趣吧?年輕人拿到一個政府的補貼房屋,,就覺得人生已經(jīng)美滿了,,那是一個很悲催的事情。當然,,奮發(fā)向上,、不靠政府的香港年輕人還是占多數(shù)。
“做中國人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這二十年,,香港和內(nèi)地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彼此的印象也在改觀。
我相信,,內(nèi)地和香港的矛盾需要經(jīng)過了解,、包容,、妥協(xié)、互信到化解的過程,。這幾年,,我寫自己在香港的成長經(jīng)歷、寫北漂生活,,也是為了讓內(nèi)地讀者對香港有個起碼的了解,。
維港夜景。圖片來源網(wǎng)絡
有些香港人不去內(nèi)地,,甚至連回鄉(xiāng)證都沒有,,對內(nèi)地人的印象就停留在“阿燦”。1979年,,香港播出的電視劇《網(wǎng)中人》塑造了一個形象,,主人公“阿燦”被演化為貪小便宜、怕吃虧,、不守規(guī)矩,、懶惰、愚昧,、落伍,、貧窮,。內(nèi)地的同胞絕不是這樣的,。
我的中國情懷還是有點深的。Come on,!什么國家都好,,都會有很厲害的人,有素質(zhì)差的人,,不能說碰到十個素質(zhì)差的,,就認定十幾億人都是這樣吧?
這些年,,內(nèi)地和香港共同經(jīng)歷越來越多。我書里也寫過,,從周星馳現(xiàn)象中,,我們能看到,進入90年代,,香港和內(nèi)地的文化隔閡越來越淺,。
1995年,星爺電影《大話西游》里有一段經(jīng)典臺詞:“曾經(jīng)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臺詞夠土吧,?但它就是火遍了香港和內(nèi)地,,風行大江南北,大家耳熟能詳,,以它為代表的一系列其他香港電影,,深深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人。
很多內(nèi)地朋友告訴我,,Beyond的《海闊天空》、《真的愛你》和《光輝歲月》等,,是他們學習粵語的“啟蒙老師”。
但我發(fā)現(xiàn),,無論是香港電影還是那些膾炙人口的粵語歌,都是在香港回歸之后,,才逐漸走進內(nèi)地人的心里。直到現(xiàn)在,,在大江南北的酒吧或其他表演場所,仍不時會響起B(yǎng)eyond的歌聲,。
這幾年,,我回香港,也會聽到一些朋友抱怨,,奶粉買不到,,到處都很擁擠,房價被炒得很高,,孩子讀書搶不到學位,。抱怨完了,他們會很詫異地問我,,你怎么可以在內(nèi)地待這么多年,?空氣那么差,你怎么可以忍受,?
其實我就像北京胡同里的大爺,。霧霾最嚴重時,他們也還是會拎著鳥籠,、不戴口罩出去遛鳥,。你跑上去問,大爺,,空氣這么差你還出去呀,。大爺肯定說,你管咧,。
北京有很多地方吸引我,,霧霾只是一點代價,而且這兩年也在好轉(zhuǎn),。在北京,,如果你有車,周末就能去個周邊的地方,,坐個火車,、飛機就能去到很遠。我喜歡各種奇怪的東西,,給我一個周末,,我可能就去貴陽了,下了飛機租輛車,,逛兩天,,還了車就回來。在香港,,走兩步就出境了,。
我覺得內(nèi)地與香港矛盾轉(zhuǎn)機的希望蠻大。如果多一些內(nèi)地開發(fā)的app,、電影,、動漫傳到香港去,多一些香港人也喜歡用的微信,、淘寶,,慢慢地,那些對內(nèi)地有偏見的香港人覺得,,做中國人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時,,那矛盾也就能逐漸解開了。
就像十幾年前,,作為“吃貨”,,我就被內(nèi)地的一款冰棍“收買”了。那個叫“綠色心情”的冰棍,,一塊錢一條,,香港也有綠豆沙冰棍,但就沒那個好吃,。我每次會去深圳買很多,用冰袋冰著,帶回香港去,。
對于香港的未來,,我很有信心——社會還會進步,經(jīng)濟還會增長,,文化上會進一步融合,。
而我自己,我喜歡在內(nèi)地生活,,能在北京找到安全感,。要問我屬于哪里,那答案肯定是香港,。在這兩個城市,,我都能找到歸屬感。
我會在北京待到退休,,然后去全球旅行,,直到六七十歲、走不動了,,停下來,,挑選一個城市定居。香港,?北京,?都說不定,對我來說,,這太遙遠啦,。
[責任編輯:羅瀟 PN130]
責任編輯:羅瀟 PN130
鳳凰資訊官方微信
視頻
-
李詠珍貴私人照曝光:24歲結(jié)婚照甜蜜青澀
播放數(shù):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歲,三版“小龍女”李若彤劉亦菲陳妍希悼念
播放數(shù):3277
-
章澤天棒球?qū)懻媾f照曝光 穿清華校服膚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數(shù):143449
-
老年癡呆男子走失10天 在離家1公里工地與工人同住
播放數(shù):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