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標(biāo)簽: | [長征] |
干部團政委宋任窮在回憶錄寫到:
1935年元旦的次日,由一軍團二師四團團長耿飚,、政治委員楊成武同志率領(lǐng)部隊強渡烏江,,準(zhǔn)備抵貴州北部后,奪取遵義,、桐梓,。干部團奉命派出特科營工兵連參加搭浮橋渡烏江的任務(wù)。
烏江是貴州第一大江,,兩岸高山望不到頂,。陳賡、韋國清同志親自率領(lǐng)特科營工兵連,,星夜急行軍六十里,,趕到江界河渡口,砍竹,、伐木,、扎竹排。由于烏江水深流急,,河底石頭大而光滑,,橋樁難以固定,幾次被急流沖走,。工兵教員譚希林和何滌宙同志,,對架橋很有經(jīng)驗,他們想了不少辦法,,最后用竹簍裝石頭,,兩個竹簍上下扣住,中間用硬木架成十字,,捆綁結(jié)實后沉入河底,,以此代錨,才固定住了浮橋,。經(jīng)過艱苦戰(zhàn)斗,,終于克服了器材缺,工具少,,軍情急,,時間緊的種種困難,把浮橋架到了烏江對岸,。我中央縱隊和各軍團迅速渡過烏江,,直下遵義。
上干隊隊長蕭勁光在其回憶錄中寫到:在這樣一條水深流急的大河上架橋,,是一項既危險又需要較高技術(shù)的艱巨任務(wù),。上干隊的教員何迪宙被調(diào)去進行技術(shù)指導(dǎo)。何迪宙在國民黨軍隊里曾任過工兵團團長,,到紅大任工兵教員,。他在架橋等土木作業(yè)方面,在當(dāng)時稱得上是個專家,。在中央蘇區(qū)時,,他在會昌、羅坊,、興國,、瑞金、于都架了不少橋,;以后過金沙江,、大渡河時,先頭部隊都曾把他請去,,研究能否架橋,。
蕭勁光不但說明何滌宙“被調(diào)去進行技術(shù)指導(dǎo)”,而且充分肯定何在中央蘇區(qū)以及長征中架橋的功績,。
耿飚,,時任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團長,具體負責(zé)搭設(shè)烏江浮橋,。他在回憶錄中也寫到:
劉伯承總參謀長集合我們立即架橋,。我抓了個飯團在手里,與楊力一齊向工兵連走去,。工兵連幾個干部正在那里犯愁,,看到我走來,都不吭聲,,顯然,,架橋方案還沒搞出來。在此之前,,他們還專門去請教了工兵專家何迪宙,。
何迪宙也在為架橋犯愁,他指著桌子上一大堆中外教科書說:“我已聽過偵察員的報告,,情況也知道,,我查了日本的,、英國的資料,在流速超過每秒兩米的河面上,,不能架橋,。而且,我們現(xiàn)在什么架橋材料,、設(shè)備也沒有,。”
我說:“現(xiàn)在不是能不能架,,而是必須架的問題,。我記得你們在會昌、羅坊,、興國,、瑞金、于都,,架了不少橋么,,那些困難都能克服,難道在烏江這里就束手無策了?”
耿飚對何滌宙的評價并不高,,甚至讓人感覺有些書呆子的味道,,但耿飚同樣承認何滌宙“架了不少橋”。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相關(guān)新聞
作者:
劉明鋼
編輯: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