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曾愛國汪精衛(wèi) 緣何走上賣國路(組圖)
1927年與陳獨秀會談
擔任行政院長的汪精衛(wèi)
在早年刺殺攝政王之前,,革命黨內部曾認為刺殺意義較小而風險太大,,汪精衛(wèi)為此撰《釜薪論》,,認為革命猶如燒飯,,需釜和薪。釜者,,不懼水火忍受長期磨練,;薪者卻一時轟烈瞬間輝煌。汪精衛(wèi)自稱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愿意為薪,。
陳立夫曾對此評論說,汪精衛(wèi)最缺少的就是鍥而不舍的韌勁,,“書生難成大事”,;而汪精衛(wèi)的死忠派陳公博也有過評價,“汪先生遇事便出亡,,合則留不合則去”,,“一個國民有他自己應付的責任,責任所寄,,不必求人合不合,也不必靠人留不留”,。
而八年抗戰(zhàn)正是考驗整個國家和民族的韌性,。汪精衛(wèi)卻在勝利前的黑夜悲觀絕望,喪失了應有的判斷力和良知,走向了無法回頭的叛國之路,。
1939年5月31日,,汪精衛(wèi)從上海飛赴日本談判。談判一開始,,日本陸相板垣征四郎就奚落汪精衛(wèi),,“我以為,要在中國建立新的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必須爭取到重慶方面的要人和軍隊的多數(shù),。您對此一定有相當?shù)陌盐眨绻苈牭接嘘P這方面的情況,,實為榮幸”,。
按照“重光堂密約”,汪精衛(wèi)企圖拉攏云南的龍云和廣東的張發(fā)奎宣布脫離中央,,但立遭拒絕,。汪精衛(wèi)此時無地無槍,僅有幾個“急和派”跟在身邊,,根本無法對板垣的奚落做出回應,。對于日方順勢提出的得寸進尺的新密約,說不出半個不字,。
而此前,,汪精衛(wèi)就曾被日本晾在越南河內數(shù)月不理不睬,當時的汪精衛(wèi)曾感到從未有的孤獨和寡助,,只能“詩酒自娛”,。對此,日本想拉攏而未成功的軍閥吳佩孚有錐心之論,,“公離重慶,,失所憑依,如虎之出山入匣,,無謀和之價值”,。
相關新聞
- · 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被無罪開釋內幕
- · 抗戰(zhàn):國民黨長沙會戰(zhàn)三戰(zhàn)三勝 日軍損兵八萬
- · 蔣介石“翻臉”:史迪威“葬送”蔣最好的兩個師
- · 檔案解密:麥克阿瑟曾想火燒靖國神社(圖)
編輯:
梁昌軍
|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