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簽: | [中共] |
第二個“臨時中央”始末
因政治局成員太少而誕生
1931年9月中旬,,黨史上的第二個臨時中央在上海誕生,。其原因是在上海的政治局成員遠遠不足半數(shù),按照黨章規(guī)定,,政治局已不能行使其職權,。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中央只好改組,產生一個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即“臨時中央”,。
在這年1月7日召開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共選出中央政治局委員9人,候補委員7人,,合計16人,。政治局常委為:向忠發(fā)、周恩來,、張國燾,。到了9月中旬,在上海的政治局委員只有周恩來,、盧福坦,、陳紹禹(王明)、劉少奇4人,,僅占政治局成員的四分之一,,他們已失去“代表多數(shù)”的作用。同時,,周恩來將赴中央蘇區(qū)工作,,陳紹禹將去莫斯科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負責人。這樣一來,,中央政治局已是有名無實,,無法正常運轉。
有鑒于此,,共產國際遠東局指示中共改組中央領導,,成立臨時中央政治局,并提出組成人員的具體建議,。據(jù)此,,1931年9月中旬,周恩來,、王明,、張聞天、秦邦憲(博古)等四人在博古家里開會商議此事,。王明提出博古進入中央負總責,。商議的結果是:由博古、康生,、陳云,、盧福坦、李竹聲等人組成臨時中央政治局,,報請共產國際審批,。
王明提議讓博古在中央負總責,是有特殊原因的,。早在1930年11月13日,,王,、博二人就結伙給中央寫信,扮作反“立三路線”的急先鋒,,攻擊六屆三中全會及中央領導,,進行小組織活動,要求改組中央,,掀起一股反對中央領導的風潮,。在1931年1月的六屆四中全會上,王明篡奪黨中央領導權的陰謀得逞,。在共產國際代表米夫的支持下,,王明進入中央政治局并在實際上掌握了中央的領導權。6月,,向忠發(fā)叛變后,,周恩來暫時隱蔽。為了中央工作的方便,,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上海中央局”,,協(xié)助周恩來、王明,、盧福坦工作,。當時還不是中央委員、僅是共青團中央書記的博古進入“上海中央局”,。當王明即將赴蘇時,,他自然要提攜一起沖殺上來的博古。由他掌權,,王明是最放心的。后來,,在黨內形成一條 “左”傾路線,,并延伸到中央蘇區(qū),統(tǒng)治全黨長達4年之久,。直到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才結束,,給黨的事業(yè)造成極大危害。
1931年9月22日,,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召開第一次會議,。會上,博古宣布共產國際來電,,批準成立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共9人:盧福坦、博古,、張聞天,、李竹聲,、陳云、康生,、黃平,、劉少奇、王云程,。會上成立了中央常委會,,成員是:盧福坦、博古,、張聞天,、康生。一個以博古為首的臨時中央便誕生了,。9月25日,,王明偕妻子孟慶樹從上海動身赴蘇聯(lián),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同時也是博古推行“左”傾路線的后臺,。
相關新聞
作者:
孫國林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