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標簽: | [中共] |
第二個“臨時中央”始末
因政治局成員太少而誕生
1931年9月中旬,,黨史上的第二個臨時中央在上海誕生,。其原因是在上海的政治局成員遠遠不足半數(shù),按照黨章規(guī)定,,政治局已不能行使其職權(quán),。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中央只好改組,,產(chǎn)生一個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即“臨時中央”。
在這年1月7日召開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共選出中央政治局委員9人,,候補委員7人,合計16人,。政治局常委為:向忠發(fā),、周恩來、張國燾,。到了9月中旬,,在上海的政治局委員只有周恩來、盧福坦,、陳紹禹(王明),、劉少奇4人,僅占政治局成員的四分之一,,他們已失去“代表多數(shù)”的作用,。同時,周恩來將赴中央蘇區(qū)工作,,陳紹禹將去莫斯科擔任中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團負責人,。這樣一來,中央政治局已是有名無實,,無法正常運轉(zhuǎn),。
有鑒于此,共產(chǎn)國際遠東局指示中共改組中央領(lǐng)導,,成立臨時中央政治局,,并提出組成人員的具體建議,。據(jù)此,1931年9月中旬,,周恩來,、王明、張聞天,、秦邦憲(博古)等四人在博古家里開會商議此事,。王明提出博古進入中央負總責。商議的結(jié)果是:由博古,、康生,、陳云、盧福坦,、李竹聲等人組成臨時中央政治局,報請共產(chǎn)國際審批,。
王明提議讓博古在中央負總責,,是有特殊原因的。早在1930年11月13日,,王,、博二人就結(jié)伙給中央寫信,扮作反“立三路線”的急先鋒,,攻擊六屆三中全會及中央領(lǐng)導,,進行小組織活動,要求改組中央,,掀起一股反對中央領(lǐng)導的風潮,。在1931年1月的六屆四中全會上,王明篡奪黨中央領(lǐng)導權(quán)的陰謀得逞,。在共產(chǎn)國際代表米夫的支持下,,王明進入中央政治局并在實際上掌握了中央的領(lǐng)導權(quán)。6月,,向忠發(fā)叛變后,,周恩來暫時隱蔽。為了中央工作的方便,,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上海中央局”,,協(xié)助周恩來、王明,、盧福坦工作,。當時還不是中央委員、僅是共青團中央書記的博古進入“上海中央局”,。當王明即將赴蘇時,,他自然要提攜一起沖殺上來的博古,。由他掌權(quán),王明是最放心的,。后來,,在黨內(nèi)形成一條 “左”傾路線,并延伸到中央蘇區(qū),,統(tǒng)治全黨長達4年之久,。直到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才結(jié)束,給黨的事業(yè)造成極大危害,。
1931年9月22日,,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召開第一次會議。會上,,博古宣布共產(chǎn)國際來電,,批準成立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共9人:盧福坦,、博古,、張聞天、李竹聲,、陳云,、康生、黃平,、劉少奇,、王云程。會上成立了中央常委會,,成員是:盧福坦,、博古、張聞天,、康生,。一個以博古為首的臨時中央便誕生了。9月25日,,王明偕妻子孟慶樹從上海動身赴蘇聯(lián),,擔任中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同時也是博古推行“左”傾路線的后臺,。
相關(guān)新聞
作者:
孫國林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