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簽: | [清朝] |
廣州日報:大家都稱你是頤和園的活字典,,你對這里為何如此熟悉,?
那根正:慈禧當年在這里住了13年聽政與修養(yǎng),故宮,、頤和園這些皇家園林和她及我們這個家族有著扯不斷的關系,。大多數同事只把這里當作工作的地方,,卻很少有人去研究這里每一處景點。我曾經負責過全園的房地產產權工作,,對全園每一處的景點親手丈量過,、研究過。
對話那根正——
兩家族主要支脈仍有來往 “啟功得管我叫爺爺”
廣州日報:現在,,你們那拉氏家族的后人,與愛新覺羅氏家族的后人很多交往嗎,?
那根正:交往不多,。我們世代是建立在親情和政治共同體上的血緣關系,辛亥革命后,,清朝滅亡,,親戚們之間更多的接觸是涉及財產分割等問題,由于這些事情,,祖上也產生過一些矛盾,,加上社會的變遷,很多后人由于受到挫折自顧不暇,,所以交往并不很多,。但是,兩個家族最主要的支脈仍有來往,,比如,,我們家族和溥儀家族就有密切的來往。溥儀的親弟弟溥仁先生90多歲了,,是家族中最高壽的長者,,上個月,我還和溥仁先生的長子、現在的北京市崇文區(qū)副區(qū)長金毓章先生一同去拜訪七王墳,。
廣州日報:現在家族中還會有定期聚會嗎,?
那根正:家族性的綜合聚會都是很小型的,那拉氏家族內的婚喪嫁娶等大家都有聚會,,但是大型的家族名義的聚會就很少有,。建國以后,家族中人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也都有了自己的小家族,,眾多因素導致很難再聚。不過,,家族的宗族觀念,、滿族人的風俗習慣以及嚴格的家庭教育等依然根深蒂固。比如,,從小爺爺就傳授我們四書五經,、孔孟之道,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我們接受的很多,,這些遺風依然有傳承,。
廣州日報:那和啟功他們還有交往嗎?
那根正:啟功與我們家族的支脈相隔較遠,,他們是雍正的后人,,但是大家互相都認識,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大概在他近90歲時,,我們一起搞過一個書法筆會活動,當時他坐在沙發(fā)上我去攙扶他,,他馬上拒絕了,,說誰都可以攙我,您不能攙,,您是爺爺輩的,。祖上傳下溥、毓,、恒,、啟,我是毓字輩的,,管溥儀叫伯父,,所以,雖然當年我只有40多歲,,他已近90高齡,,還得管我叫爺爺,當然,大家也就是這么一說啦,。我們和啟功他們家族支脈之間是姻親關系,,溥儀與我父親是平輩,是表兄弟,。
相關新聞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