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標(biāo)簽: | [民國] |
袁世凱在臨終時抱怨:“楊度誤我”
袁世凱稱帝,,還與“籌安會”的“六君子”,、“十三太保”關(guān)系至為密切,?!傲印敝笚疃?、孫毓筠、李燮和,、劉師培,、胡瑛、嚴(yán)復(fù),,他們在1915年8月14日聯(lián)名發(fā)起成立“籌安會”,,楊度為理事長,孫毓筠為副理事長,,鼓吹帝制,。“六君子”加上梁士詒,、張鎮(zhèn)芳等7人,,合稱“十三太?!薄?/P>
袁世凱在臨終時抱怨:“楊度誤我,?!?楊度就是“十三太保”中首要的人物,。1915年4月,,楊度為袁世凱復(fù)辟帝制撰寫了兩萬多字的《君憲救國論》,呈遞袁世凱,,袁大為賞識,,于5月底特地頒發(fā)親筆題寫“曠代逸才”的4字匾額一方,賞賜給了楊度,。
楊度之外的“十三太?!碑?dāng)中,另一個重要人物是梁士詒,。梁士詒號稱財神,,在民國時期擔(dān)任總統(tǒng)府秘書長、鐵路總局局長,、交通銀行總理等,,是交通系的主要魁首。起初,,梁并不熱心帝制,。袁世凱曾14次探詢梁士詒對帝制的看法,梁都假裝不解,,僅有一次向袁直接表白道:眼下大總統(tǒng)的權(quán)力,,比各國君主要高,所不同的是子孫沒有繼承權(quán),,可繼承權(quán)恰恰對子孫后代有害啊,,歷代帝王哪有像清代這樣安然退位的呢?為改變其態(tài)度,,袁世凱,、袁克定決定向交通系開刀。一天,,袁克定約見梁士詒,,單刀直入,問:變更帝制,,肯幫忙否,?梁見來者不善,回答:容考慮后再作答復(fù)?;厝ズ罅壕驼偌煌ㄏ等藛T開會,,明確指出:贊成不要臉,不贊成就不要頭,。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頭之不在,,哪有臉面,?討論結(jié)果,大家覺得還是要頭的好,,并且一致認(rèn)為,,不干則已,要干就干得徹底,。次日,,梁回報袁克定,表示要全力以赴,,以策前驅(qū),,用錢就包在自己身上,,并提供了推動帝制的路線圖,,袁克定大喜過望,樂不可支,。
除了“十三太?!敝猓€有一些人對袁稱帝也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對袁稱帝起到推動作用的還有一些人,,比如:
陳宧,。1915年11月陳宧受命為四川都督,臨行前,,伏地九叩首,,并跪著上前,嗅袁世凱的腳,,大呼:大總統(tǒng)如明年還不登基,,我陳宧此去到死都不回來了。陳宦這些北洋將領(lǐng),,想的就是:大哥做了皇帝,,小弟也掙個將軍到手。楊度也說過:北洋諸將,,從公多年,,所為何事,只不過攀龍附鳳,求子孫富貴耳,!如總統(tǒng)猶豫不定,,將來諸將又怎么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袁世凱1915年12月稱帝后,,封陳宧為一等侯。但到第二年5月,,陳宧卻又勸袁世凱退位,,并于當(dāng)月通電四川獨立,成為袁世凱帝制失敗的主因之一,。
閻錫山,。山西王閻錫山盡管是同盟會員,可在帝制期間為保全自己的地位,,極力推動,,他還把自己的父親閻書堂送到北京租屋居住,表面上是請老人家逛逛北京,,實際上是把父親作為人質(zhì),,使袁對他放心。1915年4月間,,他被袁世凱召見3次,,其中第一次召見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并為此談虎色變,,心有余悸,。他后來回憶道:我一生見過了多少位咱國家的元首,如孫中山,、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曹錕,,甚至張勛、段祺瑞以至蔣介石等,,沒有哪一個像袁世凱的兩道目光那樣虎視眈眈地逼人,,使人不敢仰視。
張作霖,。張作霖發(fā)誓道:關(guān)以外有異樣,,唯作霖一人是問,作霖一身當(dāng)之,;關(guān)內(nèi)若有反對者,,作霖愿率本部以平內(nèi)亂。
古德諾博士。1915年7月,,美國霍普金斯大學(xué)校長古德諾博士訪華,,并于8月20日發(fā)表《共和與君主論》,認(rèn)為中國民智低下,,只宜行君主立憲而不宜行共和,。古德諾訪華期間是袁克定負(fù)責(zé)接待的,這對他是個極大的鼓舞,。
日本公使日置益,、英國公使朱爾典等,多有贊同帝制的表示,。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使日置益對袁世凱面遞《二十一條》時說:“若開誠交涉,則日本希望貴總統(tǒng)再高升一步,?!敝鞝柕湓谥心虾讶侍脟玳g,竟用英語尊稱袁世凱為“陛下”,。
從上可知,,袁世凱當(dāng)上皇帝,既有自己的原因,,也有客觀的條件,,合在一起,成就了袁世凱的83天皇帝夢,。這是袁世凱的“人生高峰”,,同時他的事業(yè)和生命也在這一時間戛然而止,。
(作者為河南師范大學(xué)社會發(fā)展學(xué)院歷史系教授)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相關(guān)新聞
- · 孫中山與袁世凱的首次會面為何相談甚歡?
- · "民國四公子"之張伯駒:變賣家產(chǎn)阻文物流失
- · 珍貴老照片:民國軍政風(fēng)流人物[組圖]
- · 1925年為孫中山送葬全程實錄[組圖]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