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資訊 > 歷史 > 歷史研究 > 正文 |
|
唐太宗歷來被稱為有道明君,,不僅表現(xiàn)在他的文治武功上,,更表現(xiàn)在他的胸襟氣度上,。《資治通鑒》中的一段故事讓人讀來不禁會為唐太宗的氣度折服,,更感嘆死囚的誠信,。
“辛末,帝親錄系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之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薄叭q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
唐太宗縱遣天下死囚,,約定第二年秋天來京受死,所謂“朕不負卿,,卿亦不負朕”,,白居易《新樂府》詩“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說的就是這事,。太宗與死囚的約定竟然坦蕩如斯,,難怪人們將信將疑,疑問“死囚何以能視死如歸,,何不逃之夭夭,?”。后人關于此事的猜測,,便有了或善之頌揚,,或惡之流言。
歌功頌德方面認為唐太宗以一個明君的胸襟氣度,,同情囚犯,、相信囚犯、信任囚犯讓其回家,。囚犯以同樣的誠信回報太宗,,如期自詣朝堂,所以死囚的誠信并非是無因之果,,他是基于唐太宗成其孝道,、夫道、父道之后,,回報唐太宗,。死囚無一亡匿成了唐太宗的明君之道,,賢人之道,王者之道,。死囚的誠信是基于愛人如己的原因衍生出來的,。
惡評者以歐陽修為代表。歐陽修撰《縱囚論》短文,,拋出鮮明觀點,,以嚴密論證矛頭直指唐太宗放死囚回家是為了博取賢君之名,太過虛偽,。
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然此必無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全文環(huán)環(huán)相扣,氣勢逼人,,歐陽修由人之常情為論證的出發(fā)點,,認為唐太宗縱囚之事,,不合常情,有策劃作秀之嫌,?!吧项^”的人料想囚犯一定會回來才釋放他們,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囚犯們料想“上頭”一定赦免他們才再回來,,因為這樣便可使太宗享有賢君之大名,。上唱下和,共欺世人,,不過如此,,哪里有什么恩德誠信可言呢?
編輯:
唐毓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