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資訊 > 歷史 > 歷史研究 > 正文 |
|
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陳寅恪短短時間內同時承受了喪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兒回憶,父親放棄了右眼視網(wǎng)膜手術,放棄了復明的希望,因為他只想盡快離開淪陷區(qū),。
離開北平前,陳寅恪把他的藏書寄往將要去的長沙,。當書到長沙,,就悉數(shù)被毀于戰(zhàn)火。他隨身攜帶的常用書籍,,亦在繞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盜。他日后的學術研究,,將主要依靠記憶了。
就在這樣幾乎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陳寅恪完成了兩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在四川李莊時,傅斯年為照顧陳寅恪,,讓鄧廣銘住他樓下,,說陳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你就馬上跑去,。每次鄧廣銘跑上樓看,,陳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說自己的身體快不行了,,快堅持不住了,,但是他說,“我不寫完這兩稿,,我不死,。”
流亡途中的工作條件驚人惡劣,,在擋不住風雨的茅草房里,,陳寅恪就著箱子,汗流浹背地坐在小凳上寫文章,。為了給他補充點營養(yǎng),,家里養(yǎng)了一只母羊,他在下課后帶著女兒放羊,,父女閑聊著走過山間小路,,那是他難得的愉悅時刻。
1944年12月12日,,陳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詩箋證稿》完成了,。就在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發(fā)現(xiàn):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醫(yī)院做了眼科手術,,手術沒有成功,。半年后二戰(zhàn)結束,牛津大學請他赴倫敦治療眼疾,,數(shù)月奔波,,他的雙目還是沒能復明。
遠在美國的胡適把西方醫(yī)生的最后診斷結果寫信告知陳寅恪,。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我寫此信,,很覺悲哀?!?/FONT>
57歲的陳寅恪由人攙扶著重回清華園,,他已失去學者治學讀書第一需要的雙眼。沒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對于陳寅恪是一種怎樣的毀滅,,因為倔強的他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內心的痛楚。在學生們的記憶里,,過去陳寅恪上課講到深處,,會長時間緊閉雙眼,但他盲后,,永遠睜大著眼睛講課,,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陳寅恪收到了學生蔣天樞寄來的長篇彈詞《再生緣》,,聽后大受震動。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寫《論再生緣》,,由此開始探索明清歷史和文化。
編輯:
李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