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資訊 > 歷史 > 歷史研究 > 正文 |
|
相關標簽 | [三國] |
一是好感情用事,,這是劉備的最大缺點,。1949年3月24日,,毛澤東由西柏坡至北平,,路經(jīng)劉備家鄉(xiāng)河北涿州時,,對警衛(wèi)員們說:《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就是在涿州同關羽和張飛結拜成異姓兄弟的,這里就是書中說的“桃園三結義”的地方,。劉備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學識淺,,好感情用事,在許多問題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因為想報二弟關羽被東吳殺害之仇,,置江山社稷於不顧,不聽諸葛亮等謀臣的勸阻,,貿(mào)然負氣出兵,,結果被東吳打得大敗而歸,自己無顏再回成都見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臨近湖北的四川省東部奉節(jié)縣東的白帝城,。
二是這個人不能區(qū)分主次矛盾,,因此導致了失敗。1941年初皖南事變后,,毛澤東借用劉備的例子,,指出對於各部分的國民黨人,應當采取不同的政策,。毛澤東說:三國時期,,荊州失守,蜀軍進攻東吳,,被東吳將領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打得大敗,其原因就在於劉備沒有區(qū)分與處理好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在謀略中沒有抓住主要矛盾,。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確定的戰(zhàn)略方針是“東聯(lián)孫吳,北拒曹操”,,曹劉是主要矛盾,,孫劉是次要矛盾。孫劉的矛盾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內部的矛盾,。所以當孫權數(shù)次討荊州時,,諸葛亮總是一再推諉軟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后才讓出荊州的部分地方,。劉備不了解這一點,派了根本不執(zhí)行“以聯(lián)吳為根本,、爭奪荊州要有理有節(jié)”方針的關羽去駐守荊州,。在講述了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后,他接著說:劉備見關羽被殺,,荊州丟失,,遂起兵攻打東吳,眾臣苦諫都不聽,,實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趙云所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諸葛亮也上表諫止說:“臣亮等切以吳賊逞奸詭之計,,致荊州有覆亡之禍,;隕將星於斗牛,折天柱於楚地。此情哀痛,,誠不可忘,。但念遷漢鼎者,罪由曹操,;移劉祚者,,過非孫權。竊謂魏賊若除,,則吳自賓服,。愿陛下納秦宓金石之言,以養(yǎng)士卒之力,,別作良圖,,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劉備看完后,,把表擲於地上,說“朕意已決,,無得再諫”,,決意起大軍東征,最終導致兵敗身亡,。
鑒於這些,,毛澤東在1958年3月的成都會議上曾明確指出:三國時劉備不好,還是老頭子掛帥,。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