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簽: | [蘇聯(lián)] |
斯大林
四,、內(nèi)定選舉,、自挖墻腳
民主選舉的根本原則是要充分體現(xiàn)選舉人的意志,。而選舉人的意志往往與領導者的意圖不一致,,怎么辦,?在憲政制度下,,領導者必須尊重選民的選擇,,否則就是違憲違法違紀,;而在斯大林那種集權制度下,,領導者往往內(nèi)定選舉結果,,然后用各種手段去要求保證實現(xiàn)領導意圖。這后一種辦法,,從領導者的角度來看,,當然是大好事。而對選民來說,,內(nèi)定選舉就是假選舉,、真欺騙。久而久之,,不可避免導致權力體系基礎動搖,。
1918年12月2日全俄中央執(zhí)委會發(fā)布《關于鄉(xiāng)與村蘇維埃改選程序的指示》,規(guī)定所有鄉(xiāng)與村的蘇維埃均應進行改選,,由中央自上而下派出官員建立選舉委員會,。富農(nóng)、商人和反革命分子被剝奪選舉權,,蘇維埃代表候選人由上而下征求意見,,等額確定,再提交選民公開投票,。這種變相指定的選舉辦法后來成為斯大林時期的一種不成文法,。1936年蘇聯(lián)公布新憲法,,表面上擴大了選舉權,改進了選舉法,,似乎也搞普遍,、平等、直接,、秘密選舉,。然而,上述不成文法依然起決定作用,。各級蘇維埃代表候選人都是由黨組織內(nèi)部決定,,等額交給選民投票,雖說選民可以另選自己的意中人,,其實未列入候選人名單的人根本無法當選,。
內(nèi)定選舉就像是按劇本演戲,翻來覆去演了70多年,,不斷地消耗蘇共和蘇維埃政權的合法性,。
憲政制度下的民主選舉好比肥沃的土壤,它能打斷腐朽的鏈條,,一茬一茬出新苗,,使病樹前頭有可能出現(xiàn)萬木春的機會。而斯大林那種內(nèi)定選舉則是由前任領導指定自己喜歡的接班人,,老樹培養(yǎng)病樹,,病樹培養(yǎng)歪脖子樹,到頭來在一棵樹上吊死,。這使它失去了吐故納新,、制度變革、重振旗鼓的活力源泉,。
待到歷史翻過了那沉重的一頁,,民主選舉的時刻終于來臨,1991年6月12日俄羅斯首次舉行總統(tǒng)直選,。選民真正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投票了,,他們把占總票數(shù)57.35%的4559萬多張選票投給了葉利欽,使他一舉以高票當選為俄羅斯總統(tǒng),。而4位俄共候選人則分別以16.85%、6.81%,、3.74%,、3.42%的得票率被俄羅斯選民淘汰。
憲政民主,,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不是嗎?
相關新聞
作者:
思源
編輯:
劉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