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炮擊金門
1958年第三次臺海危機:“八二三”炮戰(zhàn)炮擊金門
解放大陳群島后,雙方的零星交火不斷,,其中主要集中在金門,、馬祖周圍水域及西面的對岸地區(qū)。三年后,,臺海兩岸又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軍事沖突,,即“八二三”炮戰(zhàn),臺海第三次危機由此產生,。
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炮擊金門。炮戰(zhàn)爆發(fā)的原因,,一是挫敗美帝國主義“劃峽而治”,、搞“兩個中國”的陰謀,二是支持盟友黎巴嫩武裝起義,,三是進一步“肅清”在東南沿海島嶼的國民黨軍隊,。為此,,解放軍海、空軍部隊于這年6月向福建地區(qū)轉移,、集結,,并于8月初基本到位。8月上旬,,解放地面炮兵全部進入陣地,。8月17日,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擴大會議最后決定炮擊金門,。8月22日,,解放軍空軍戰(zhàn)機飛臨馬祖上空,并與國民黨空軍戰(zhàn)機發(fā)生激戰(zhàn),,預示一場大的軍事沖突即將展開,。
8月23日中午12時,從角尾的廈門,、大嶝,、小嶝到泉州灣的圍頭,長達30公里的戰(zhàn)線上,,解放軍萬炮齊射金門群島,,兩小時落彈5.75萬,金門防衛(wèi)司令部副司令吉星文,、趙家驤,、章杰中炮不治,兩名美國顧問也被打死,。
8月25日,,兩軍在東椗島上空與水域展開了空、海作戰(zhàn),,雙方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失,。8月26日,解放軍在重炮轟擊大擔島的同時,,準備登陸解放大擔島,。但正當解放軍出發(fā)準備登陸時,忽遇南來強臺風襲擊,,登陸受阻,。
金門炮戰(zhàn)爆發(fā)后,美臺組成海軍聯(lián)合編隊,,對被炮火包圍的金門群島展開海上補給,,解放軍炮擊的重點轉向運補的國軍艦船。9月2日,,兩軍在料羅灣發(fā)生激烈海戰(zhàn)(亦稱“九二海戰(zhàn)”),,國民黨軍有3艘軍艦被擊沉,。
料羅灣海戰(zhàn)后,從中東調來的美軍第六艦隊及從美國運來的航空部隊,、海軍陸戰(zhàn)隊抵達臺灣,。此時,美軍在臺灣海峽有航空母艦7艘,、重型巡洋艦3艘,、驅逐艦40艘,。為免中美發(fā)生直接沖突,,我國政府于10月6日上午發(fā)布文告,宣布暫停炮擊金門,,第三次臺海危機宣告結束,。
“八二三”炮戰(zhàn)的結果,官方公布的資料是:“我軍擊沉擊傷蔣軍各型艦艇23艘,,擊落擊傷蔣機34架,,斃傷蔣軍中將以下官兵7000余人;解放軍官兵傷亡460余人,,被擊落擊傷飛機20多架,,毀壞火炮32門”。
“八二三”炮戰(zhàn)后,,解放軍主要力量即投入加強已占沿海島嶼的防御,。
相關新聞
- · 1996臺海危機 日本首相為是否參戰(zhàn)徹夜不眠(圖)
- · 《告臺灣同胞書》 兩岸關系得改善
- · 1996年臺海危機:臺商間諜假扮記者收情報內幕
- · 各地政治議會風格 英國優(yōu)雅法國慵懶臺灣暴力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