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東逝世
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霍英東28日晚七時許病逝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終年八十三歲,。據(jù)悉,在他彌留之際,,包括胡錦濤在內(nèi)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等都曾到醫(yī)院探訪,。
鳳凰資訊 > 歷史 > 正文 |
|
相關Tag | [紅軍] |
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九軍:史載紅九軍有三支。一支為鄂北地區(qū)紅九軍,。1930年7月,出襄,、棗,、宜等地的紅軍游擊隊組成紅九軍第二十六師,張香山擔任師長,,余益庵擔任政治委員,,何尚志擔任參謀長。下轄4個團,,共500余人,。部隊在戰(zhàn)斗中不斷發(fā)展壯大,打下蔡陽等三市鎮(zhèn)后,,僅槍支就猛增至3000余支,。1931年初,中央派趙侗擔任師長,,參與紅九軍第二十六師的第二階段斗爭,。1931年9月,在均縣,、房縣地區(qū)活動的紅三軍教導團與當?shù)赜螕絷牶暇帪榧t九軍第二十五師,,師長湯穆禹,政治委員朱勉之,。1932年春,,正式成立紅九軍軍部,總指揮張木阡,,政治委員馬三光,,參謀長韋克鐸,。不久,紅二十五師即由房縣轉移到洪湖地區(qū),,編入紅三軍第八,、第九師;紅二十六師改編為襄棗宜第一,、第二路游擊軍,,紅九軍番號即行取消。
第二支為閩西紅九軍,。1930年3月,,閩西工農(nóng)兵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決議,將閩西各縣赤衛(wèi)團,、隊改編為紅九軍,。軍長鄧毅剛,政治委員高靜山,,參謀長鄭益,,政治部主任陳正。下轄5個團,,龍巖編第一團,,上杭編第二團,永定編第三團,,連城編第四團,,武北、汀南合編為第五團,。全軍共約3000人,,2000多支槍。1930年5月,,奉黨中央指示,,紅九軍番號取消,改稱紅十二軍,。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的紅九軍,。1933年6月底7月初,紅四方面軍在四川省南江縣召開軍事會議,,通過了將師擴編為軍的決議,。其中,第十二師連同巴中地區(qū)的地方武裝合編為第九軍,。軍長何畏,,政治委員詹才芳,副軍長許世友,參謀長王學禮,,政治部主任王新亭,。轄有二十五、二十七兩個師和隨后組建的第二十六師,,共1萬余人,。1935年5月參加紅四方面軍長征后,紅九軍整編為4個師另2個團,。1936年11月中旬,,編入西路軍序列,轉戰(zhàn)甘肅省河西地區(qū),。
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軍:史載紅十軍有兩支,。一支為贛東北紅十軍。1930年7月,,中央軍委長江辦事處為落實中央“猛烈擴大紅軍”的指示精神,,決定“潯陽、湖口,、鄱陽一帶紅軍應立即集中,,正式成立第十軍。猛烈擴大,,以切斷長江為主要目的”,。以江西紅軍獨立第一團擴編組成紅十軍。軍長周建屏,,代理政治委員胡庭銓,。下轄3個團,,每團編6個連,,每連80人左右,槍63支,,另編一個特務營,。全軍2000余人。經(jīng)過湖口等一系列戰(zhàn)斗,,開辟了大片新區(qū),。9月,紅十軍擴編為3個旅及特務團,,達6000余人,。10月28日中央批示,邵式平任軍政治委員,,軍長周建屏,,方志敏任贛東北軍委主席。紅十軍又進行精簡,變成3個團,,共4000余人,。紅十軍經(jīng)過艱苦奮戰(zhàn),鞏固和發(fā)展了贛東北根據(jù)地,。1933年1月25日,,紅十軍奉命南渡信江到貴溪上清宮與中央紅軍第三十一師會合后,組成紅十一軍,,歸紅一方面軍指揮,。
另一支為閩浙贛紅十軍。1933年2月,,紅十軍調離后,,閩浙贛軍區(qū)將留在當?shù)氐某嗌l(wèi)師與其他地方武裝組成新第十軍。下轄兩個師,,共計1500余人,。王如癡任軍長兼政治委員。1934年春,,紅十軍發(fā)展到4400多人,。同年秋,在第五次反“圍剿”斗爭中,,紅十軍奉命與敵人拼消耗,,損失巨大,縮編為3個團,。11月,,紅十軍與擔任北上抗日先鋒隊的紅七軍團在江西省德興縣重溪會合,合編為紅十軍團,,擔負北上抗日先遣任務,。
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一軍:史載紅十一軍有三支。一支是鄂豫邊紅軍第十一軍,。1928年7月,,根據(jù)中央指示,鄂東北特委在河南省光山縣柴山保尹家咀村召開會議,,決定將以湖北黃安,、麻城農(nóng)民起義部隊為基礎組建的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七軍改編為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軍長吳光浩兼師長,,黨代表戴克敏,,參謀長曹學楷。三十一師下轄4個大隊,,共300余人,。11月間,,又成立了政治部,主任陳定侯,。經(jīng)過一年奮戰(zhàn),,紅三十一師發(fā)展到700余人。1929年5月,,河南商南爆發(fā)起義,,起義部隊集中到班竹園整編,成立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二師,,師長周維炯,,黨代表徐其虛,副師長漆德偉,,參謀長漆海峰,,政治部主任漆雨元。下轄3個團,。全師共100余人,,一個月后發(fā)展到300余人。1929年11月初,,安徽六安,、霍山農(nóng)民起義,建立了第一,、第二游擊隊,。1930年1月20日,六安中心縣委在此基礎上成立了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三師,,師長徐百川,,政治部主任姜鏡堂,下轄3個團,。全師共200余人,。上述3個師通過開展游擊戰(zhàn)爭,分別創(chuàng)建了鄂豫邊,、豫東南和皖西3塊根據(jù)地,,整個部隊發(fā)展到1500余人,。1930年4月,,依照中央指示,紅十一軍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師改編為紅一軍。
第二支是廣東東江工農(nóng)紅軍十一軍,。1930年5月19日,,中央軍委發(fā)出指示信,,針對中央軍委南方辦事處計劃將東江地區(qū)紅軍編為兩個軍的建議,明確表示:“中央不同意這一意見,。因為現(xiàn)在紅軍不是要多立軍的名義,,而是要充實每一軍的內(nèi)容”,“東江可以成立三師,,為紅軍十一軍,。”于是,,按照中央指示,,東江特委遂將東江工農(nóng)紅軍總指揮部下轄的第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團改編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一軍,,下轄第一,、二、三,、四,、五縱隊。全軍2500余人,。軍長古大存,,政治委員吳秉泰,參謀長龔楷,,政治部主任羅欣然,。1930年8月17日,紅十一軍攻克梅縣縣城,,收繳反動武裝甚多,,在東江一帶聲威大振。后來紅十一軍在轉戰(zhàn)閩粵邊界地區(qū)時遭到挫折,。1930年12月,,紅十一軍余部改編為東江紅軍獨立第二師。
第三支是紅一方面軍的第十一軍,。1933年1月25日,,紅十軍奉命南渡信江到貴溪上清宮與中央紅軍第三十一師會合后,組成紅十一軍,,歸紅一方面軍指揮,。軍長周建屏,政治委員蕭勁光,,轄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師,共4500余人,。該軍成立后即參加了中央蘇區(qū)第四次反“圍剿”作戰(zhàn),。6月,改編為紅七軍團第十九師,。
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二軍:史載紅十二軍有三支,。一支為鄂東南紅十二軍。1929年9月,,鄂東南中心縣委將陽新,、大冶等地游擊隊合編組成工農(nóng)紅軍第十二軍,共200余人,,百余支槍,。由中央派來的謝振亞任軍長。1929年秋,,紅五軍第五縱隊由江西轉戰(zhàn)鄂東南,,開辟根據(jù)地,擴大工農(nóng)武裝,,紅十二軍編入紅五軍第五縱隊,。1930年紅八軍成立后,原紅十二軍主力編入第三縱隊,,縱隊長謝振亞,,政治委員余海清。
第二支為閩西紅十二軍,。1930年5月,,閩西特委根據(jù)中央指示,將成立不久的紅九軍改稱為紅十二軍,。軍長鄧毅剛,,政治委員鄧子恢,參謀長鄭益,,政治部主任陳正,。原轄的5個團擴編為3個縱隊。全軍3000余人,。兩個月后,,紅十二軍編入紅一軍團。所轄3個縱隊改稱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師,。軍長伍中豪,,政治委員譚震林,。1931年10月,紅十二軍在第三十四,、三十五師分別編入紅三,、紅四軍后,率第三十六師進入長汀,。12月,,與新十二軍會師。兩軍合編,,仍稱紅十二軍,。新十二軍改稱第三十四師。羅炳輝任軍長,,譚震林任政治委員,。1932年4月,增編第三十五師,。10月,,紅十二軍軍部及第三十六師編入紅二十二軍。十二軍縮編后,,蕭克任軍長,,黃甦任政治委員。1933年6月間,,十二軍整編為紅一方面軍獨立第一團,。
第三支為閩西新十二軍。1930年11月,,由紅二十軍,、紅二十一軍合編而成紅十二軍。下轄3個步兵團,,第一,、二團共1100支槍,2600人,;三團槍500支,,人500余。代軍長賀沉洋,,政治委員施簡,,政治部主任李力一。紅十二軍成立后便立即集中巖城,,改編訓練,,準備于11月30日前出擊敵人,向漳州進展,。12月,,中央派左權前去任軍長,。1931年第三次反“圍剿”后,新十二軍與老十二軍會師合編,,仍稱十二軍,。1933年6月間,紅十二軍整編為紅一方面軍獨立第一團,。
編輯:
h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