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增說,刻骨銘心是“闖關東”者的共同感受,,絕大多數(shù)“闖關東”者是以“口述歷史”的方式,,記憶、傳承那段歷史,。父母和兄,、姐也是這樣年復一年地給他講那段“闖關東”的歷史,講東北山溝里那個“家”的故事,,講誰在他們困難時期給過幫助,。直到現(xiàn)在,他的兩個哥哥每年還要回去一趟,看望那里的街坊鄰居,。
這樣切身的家族記憶,,使劉德增對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的“闖關東”專著——如鐘悌之《東北移民問題》(1932年),王海波《東北移民問題》(1933年),,朱惠芳,、董一忱《東北墾殖史》(1947年),吳希庸《近代東北移民史略》(1941年),,李德濱《黑龍江移民概要》(1987年),,葛劍雄主編、曹樹基著《中國移民史》第六卷(1997年),,張士尊《清代東北移民與社會變遷》(2003年)等——格外關注,,從“歷史與傳說”角度對山東人“闖關東”進行深入研究就順理成章。
在安土重遷的“鄉(xiāng)土中國”,,黎民百姓特定情況下的背井離鄉(xiāng)有合法移民與非法移民之分,,清政府對“闖關東”控制很嚴,,入民國以后,,對“闖關東”不再限制。
劉德增研究發(fā)現(xiàn),,“闖關東”大多是“候鳥式”,,春去秋歸或在東北待上三兩年后回歸故里?!吧胶jP外三里,,有‘凄惶嶺’,又名‘歡喜嶺’,。出關者至此凄惶,,回歸故鄉(xiāng)至此歡喜?!眲⒌略稣f,。
富庶的山東在東漢以后逐漸衰落,慣于土里刨食而又被拋出土地的破產(chǎn)農民,,最后被迫在“逼上梁山,,扯旗造反”和“闖入關東,刨口飯吃”之間做出艱難抉擇,,“而扯旗造反,,最終還是為了爭得一塊養(yǎng)家糊口的土地?!?/FONT>
粗獷,、豪放的傳統(tǒng)性格使得山東人應對天災人禍時敢于“闖關東”,勤勞、節(jié)儉的性格使得他們能夠在東北獲得生存空間,,誠實,、尚義、好客的性格使得他們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并贏得他人尊敬,、信任,。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