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七日,,“南海一號”入住的“水晶宮”開始封館,,南墻開始建造,澆鑄鋼梁,。為了保證施工質量,,南墻的建設工期需要兩個月左右?!八m”南墻面向大海,,高二十米,寬四十米,,與其他三面墻一樣,南墻上部也有觀光走廊,游客可通過觀光走廊上的透明亞克力膠板觀看“南海一號”,。南墻建好后,,“水晶宮”馬上就可以引灌海水至十二米深,注入“水晶宮”的海水溫度,、微生物生長情況等,,都將與“南海一號”沉沒后的海域環(huán)境相同。 中新社發(fā) 索有為 攝
今天起,,由國家博物館主辦的《南海驚夢——“南海1號”宋代沉船遺址前期科考成果》和《國寶之韻——國家博物館高仿品美學展示》兩大展覽將在端門城樓對外展出,,展出將于8月31日結束,票價10元,。
“南海驚夢”展覽向公眾詳細介紹了國家博物館的水下考古工作者從1987年起,,在國家文物局的領導下,針對“南海1號”這條800年前的宋代沉船開展的科考工作,。正是通過這20年的探摸和試掘,,使我們全面了解和掌握了沉船的規(guī)模、堆積情況和保存狀況,,出水了一大批水下文物,,不僅有效地保護了水下文物不被進一步破壞,較詳細地了解了水下文物的分布和埋藏情況,,而且為海上絲綢之路,、海外交通史、海外貿易史,、造船史,、古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為中國水下文物的保護和長遠規(guī)劃的制定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在總結這20年水下考古經驗的基礎上,,有關部門最終確定了“整體發(fā)掘,異地保護”的發(fā)掘方案,,2007年12月22日,,“南海1號”整體打撈出水。
據介紹,,“南海1號”的科考工作已成為中國水下考古里程碑式的標志之一,,它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過程和中國水下考古本身的進程一樣,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奇跡和波折——從沒有一個水下考古人員,、沒有一套水下考古裝備開始,,白手起家,歷盡千辛萬苦,,終于逐漸打開了局面,。目前中國水下考古研究工作在亞洲地區(qū)處于領先地位,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也正在縮小,它不僅填補了學科空白,,而且已從開創(chuàng)階段進入到了持續(xù)發(fā)展階段,。(記者 楊玉峰)
展出時間:
5月16日至8月31日
展出地點:端門城樓
票價:10元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