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修復甘肅馬蹄寺石窟群
中新社蘭州十月二十二日電 (記者 劉薛梅)甘肅張掖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秦春梅今日告訴記者,,敦煌研究院依據(jù)三十多年的壁畫和彩塑保護修復經(jīng)驗,,采用起甲壁畫、酥堿壁畫,、空鼓壁畫,、殘損彩塑,、表面污染等彩塑五種工藝對馬蹄寺石窟群金塔寺、千佛洞,、馬蹄北寺進行保護修復,,歷時五年至今圓滿完工。
馬蹄寺石窟群是絲綢之路甘肅段現(xiàn)存較為完好的一座重要的早期佛教石窟寺遺址,石窟群始創(chuàng)于北涼,,由金塔寺,、千佛洞、馬蹄南北二寺,、上,、中、下觀音洞七個部分和三百四十七座浮雕舍利塔組成,??邇?nèi)保存有精美的彩塑五百余身、壁畫一千二百多平方米,,歷經(jīng)北魏,、西魏、唐,、西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
馬蹄寺石窟群壁畫,、塑像修復工程共修復塑像兩百八十多身,壁畫八百多平方米,。據(jù)悉,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對馬蹄寺石窟群壁畫,、塑像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修復工程,,工程的實施使石窟群多年來因自然及人為破壞等諸多原因造成的壁畫起甲、酥堿 ,、空鼓,、鳥害污染 、煙熏污染,、顏料層脫落和塑像前傾,、歪閃,、缺失,、泥胎腐朽,、木骨架松動等病害得到了徹底的治理,,使大量珍貴的文物得到了及時的修復和保護 ,。
洞窟中的佛教藝術除了承襲本土化的特征,,既受到印度、西域佛教藝術的影響,,又接受了從東而來中原特色佛教藝術的回饋,、融合,形成了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涼州模式”,,為研究十六國北涼的佛教信仰及佛教藝術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窟內(nèi)塑像、壁畫,,是研究古代絲綢之路各國歷史文化的寶貴資料,。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劉薛梅
編輯:
劉嵩
|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