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市文物普查隊發(fā)現(xiàn)“清邊壕”實為明代遼東邊墻當?shù)厝私榻B古時此處為牧馬場
“清邊壕”土路實為明代遼東邊墻 ■盤錦市文物辦供圖
老百姓口中的“清邊壕”實際為明代遼東邊墻。
這是日前盤錦市文物普查隊進行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在盤山縣境內的重大發(fā)現(xiàn),。
村民管土道叫“清邊壕”
去年末,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在盤錦啟動,。
當文物工作人員來到盤山縣胡家鎮(zhèn)田家村時,68歲的趙福慶老人向工作人員提供了一條線索:村里有一條老道,,“老輩人都管它叫清邊壕,!”
按照老人的指點,文物普查工作人員來到現(xiàn)場,,沿途進行調查,。
工作人員查閱了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檔案。當時,記載“大荒鎮(zhèn)后鴨場村清代邊壕”,,向西之后轉向西北方向延伸,。“檔案中記載的清代邊壕,,與趙福慶所說的是一條道,。”工作人員符宇告訴記者,,此“清邊壕”為明代古邊道上分出的一條支線,,其作用不詳。
在這次普查中,,經過大量走訪調查,,文物工作人員確認,老百姓口中的“清邊壕”其實是明代遼東邊墻,。該邊墻呈“V”字形,,圍在明代長城的西南方向。邊墻上未發(fā)現(xiàn)有城門及烽火臺等附屬設施,,全長約為43公里,。
邊墻已遭到嚴重破壞
據(jù)趙福慶老人回憶,在他十來歲的時候,,還走過這條老邊道,,當時老邊道有兩三米寬,高出周圍地面有一米多,。
“至今,,黑于村村內的老邊道還在使用?!北P錦市文物辦副主任楊洪琦告訴記者,,現(xiàn)如今許多路段已經成為水田了。
據(jù)文物工作人員介紹,,邊墻荒廢以后因其地勢高,、夯土實便于人車通行,,被用作北鎮(zhèn)縣通往高升鎮(zhèn)的道路,。
如今的邊墻,保存狀況較差,,大部分已被開墾為水田取土破壞,,現(xiàn)僅存后鴨場村至得勝村、黑于村至北鎮(zhèn)市趙屯鎮(zhèn)兩段,。后鴨場至得勝村的5000余米柏油路建在邊墻之上,,寬約5米,高出周圍地面約一米。
黑于村向西北過西沙河至北鎮(zhèn)市境內,,即西沙河西防洪堤壩段現(xiàn)在還能看出邊墻的痕跡,。黑于村村內段支線邊墻現(xiàn)在作為農用道,寬約4米,,高于周圍地面一米,。
邊墻可能是馬場圍墻
據(jù)盤山縣大荒鎮(zhèn)后鴨場村71歲老人常國喻介紹,此邊墻向南經過后鴨場村一個叫“小馬場”的自然屯,,聽老輩人講古時此處就為牧馬場,,新中國成立后仍在此處設立畜牧場。
常國喻的說法與胡家鎮(zhèn)田家村趙福慶老人和黑于村一些老人所述一致,,這里古時為牧馬場,,并且村中也有自然屯以馬場命名。
文物工作人員認為,,明代遼東邊墻與明代遼東長城所圈“V”字形范圍內土地,,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濕地茂盛,,水源充足,適宜放牧,,遼東邊墻應該是明代牧馬場的圍墻,。
文物工作人員王冶告訴記者,這種判斷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文字記錄,。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編輯:
劉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