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雙墩遺址自發(fā)掘以來,,其出土的600余件刻劃符號一直是考古學術界關注的焦點。為了探索古文字起源的一般規(guī)律和發(fā)展脈絡,研討早期文明起源與古代文字的相關問題,昨日,“蚌埠雙墩遺址刻劃符號暨早期文明起源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蚌埠召開,。研討會上,除了我國十多位著名專家教授外,美國,、德國的多位歷史考古學家也來到現(xiàn)場,共同探討人類的早期文明,。
雙墩符號
是淮河流域先民的原始文字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蘊智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可以把雙墩符號看成是一種地域性的原始文字。這類符號主要應用于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淮河中游地區(qū),,而且在雙墩文化時期達到繁榮階段,。雙墩文化符號和黃河上中游的仰韶文化及馬家窯文化符號、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符號等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依據,。所以,,今天看來,發(fā)明中華文字的人物遠遠不止一個倉頡,,我國文字的起源和演進過程也并不是一條單純的主線,。
雙墩刻符
屬文字起源的第三階段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居中教授表示:淮河流域也和長江、黃河一樣是最早出現(xiàn)文明因素的地區(qū)之一,??v觀文字的起源與發(fā)展進程,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即記事符號階段,、圖形記事階段、語段文字階段和成熟的文字階段,。以賈湖為刻符與雙墩刻符為代表的早期刻符應處于文字起源的第三個階段,,即語段文字階段,當時這里的先民,,已經用一個表意符號或一組抽象的圖畫來記錄一句話或一件事,。
7300年前
淮河先民會用水紋識別天氣
蚌埠市博物館徐大立認為:蚌埠雙墩刻劃符號中出現(xiàn)的大量“水紋”,說明當時漁獵經濟相當發(fā)達的淮河流域先民已經可以通過水紋來識別魚群和天氣,。徐大立說,,雙墩遺址中出土的600多件刻劃符號中,與水紋有關的符號近90件,。雙墩先民在長期的漁獵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通過判斷水紋變化來識別魚群的活動規(guī)律,,以便確定從事漁獵活動的方式;通過對不同水紋現(xiàn)象記錄,,反映了天氣,、水環(huán)境對水紋變化的影響;他們將水紋刻劃符號中的某些符號在形式和意義上固化,,并在一定區(qū)域內共同使用,,初步顯示了文字的功能。(汪貝妮,、王素英)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汪貝妮、王素英
編輯:
劉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