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無非禮貌禮節(jié),屬五常之一,它的頂頭上司是“仁”,,緊緊圍繞在“仁”周圍,作為“仁”的外用,,抓具體工作,。“仁”,,單人傍加一個“二”,,顧名思義,就如潤滑油,,起到調(diào)節(jié)關(guān)系的作用,。古人說,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和后來日本的殘忍“仁者”不一樣,。
禮可能更注重形式,,后人詬病,也便說繁文縟節(jié),??墒且欢ǖ男问絽s是必須,。比如在下,自號謙謙君子,,可是見了客人,,右手在口袋里安營扎塞,根本不想抽出來,,眼睛干脆翻越客人希松的頭頂直達白色的墻壁,,如此情形,傻子都會得出結(jié)論,,還用自吹,。因此,微笑,,握手與禮貌用語,,便是待客的極重要手段,除非你與客人有仇,。這便是禮,。
人行五倫五常,并不是屬于五倫五常,。五倫五常之規(guī)定,,正如平展的水泥路,方便行車,,讓眾生平安抵達,,這是五倫五常的好。五倫五常并不是枷鎖,,非得把人囚在黑暗的房子,。明白了這個道理,魯迅所說“吃人的禮教”,,便分明的不妥,。
禮的末流是形式勝過內(nèi)容,難怪眾人生氣,,但瑕不掩瑜,,看問題要看本質(zhì)。臺灣南懷瑾先生認為孔家店輕易抄不得,,先生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比為糧店,生命所系,。因此,,黃仁宇說:“我自己年輕的時侯忽視中國人的宗教性格,后來讀書做事的時候和西方的宗教生活接近,,反求諸己,,才領(lǐng)略中國的儒家和習(xí)慣也是一種宗教……大部分人民的日常生活也不可能隨時鞭策,、到處監(jiān)視。
其所遵循的法則,,必有幕后之協(xié)調(diào),。這種外力量即是我們所述的廣義宗教?!蔽也煌恻S仁宇關(guān)於“宗教”的說法,,但他這句話卻道出禮才是無限日常的幕后操盤手。
所謂法,,無非法制,,懲惡揚善,也失之不得,。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有勸誡,,有告誡,甚至于打屁股,,那都是為你好(工會主席的語氣),,不至鑄成大錯。至如假想中的鄰國,,懷柔不得,,又屢開邊釁,殺我民人,,劫我財產(chǎn),,那就老實不客氣了,打吧,,這就是所謂的正義之戰(zhàn),。
子曰:“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也,?!逼綍r不重視民兵訓(xùn)練,臨了讓他們無質(zhì)素地上前線,,這是草菅人命,。連孔子都反對。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基于此而懷疑中國人的和平性格,,卻是沒有道理的,。
問題的關(guān)鍵來了,禮與法到底是什么關(guān)系,,孰重孰輕,,孰本孰末,,仿佛又是一個雞與蛋的問題?!吨杏埂氛f:“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做工作如談鋼琴,,知道輕重本末,,那就離成功不遠了。那么禮是本,,還是法是本,?
法家自然主張法的重要,連道家的莊子也認為“以刑為體,,以禮為翼,。”道家把禮當(dāng)翅膀用,,鳥身自然是“法”,,“以禮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倍寮业闹饕猓挥谜f,,恰恰與此相反,。至此嫌隙一開,聚訟千年,。
《通鑒》說:“事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圣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職近,,故必待其著而後救之?!遍_什么花結(jié)什么果,,反之,有其果必有其因,,這就是《周易·履卦》所主張的“視履考祥”,,然后《孝經(jīng)》才說,要想功成名就,,流芳簡冊,,立身與出處極為重要,,一步走錯,滿盤皆輸,,所謂“慎終終遠”者,。
明達的圣人,智商高,,估計可PK比爾·蓋茨,,能發(fā)現(xiàn)商機,并且抓住,,故能明了偷針偷牛的辨證關(guān)系,,慎始也慎重終?!独ぁの难浴氛f:“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則辨之不早辨也,。”細民如在下,,見了棺材才知道死,,甚或蠢到把棺材當(dāng)便宜賣,自然不免兇咎,?!锻ㄨb》接著說,“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其力而不能及也,?!焙昧耍寮矣枚Y的事功處,,于此見之,。
而主張法制的,多是“滿臉橫肉”的人物,,至少連胡子也長得不安份,,孔雀般的開屏,,比如贏政,掰手勁自然是全天下第一,。
大搞警察制度的秦,,立國之初便頒這個法,那個令,,不讓帶書,,禁止派對,孔子要也生在這時代,,還想帶一幫人,,暮春的時候在河水里耍?
沒吃牢飯算是他老先生早死了的造化,。然后天下非我武裝部隊的兵器,,統(tǒng)統(tǒng)在爐子里燒,鑄成12個金人,,一字排在皇宮門,,以示立憲的堅強決心。而臨了,,陳勝輟耕垅上,,一呼而百應(yīng),始皇帝的千秋帝國夢比泡沫還輕巧,。悲劇啊,。
而東漢光武帝,在海內(nèi)尚末澄清,,寇盜方橫的關(guān)鍵時刻,,卻從民間起用對革命貢獻不大的卓茂為太傅,位在三公之右,,封褒德侯,,時年七十。司馬光認為此舉目光深遠,,清初的王夫之甚至認為直有三代之遺風(fēng),,“庶幾商、周之治者,,”“獎道敦禮,,任賢愛民,以潛消民氣之戾於擾攘之中,,兵不待弭而自戢,。”
對劉秀褒獎有加。(后面將有專札論此),。開國之初行禮教,,用意在休養(yǎng)天下平和之氣,相胥以靜,,自然兵禍不興,,天下太平;設(shè)若以暴治暴,,則民戾氣擾攘,,殺機易發(fā),上欲撲之而不可撲也,,都成燎原之勢了,。故古人說:“禮施未然之先,法施已然之后,?!秉S仁宇也不得不誠認,“法家之法實為最方便的行政工具,,但在其他方面則一無可取,。”
時至今日,,我們自然更有理由反對所謂“三權(quán)分立”,,終究練就了中國人的歷史性格。
(作者博客:http://blog.ifeng.com/1381416.html)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作者:
劉義光
編輯: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