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是一個非常性格非常復雜的民族,在他們的民族性中既有理想主義,,同時,,俄羅斯民族是個情緒化嚴重、非常愛走極端的民族,,極端性是其鮮明的民族文化心理特點。俄羅斯人在處理事情時不會選擇任何妥協的方案,,習慣于從一個極端步入另一個極端,。這樣一種民族性具體體現到俄羅斯的知識分子身上,如著名詩人普希金便是代表,,這位能寫出優(yōu)美詩句的詩人,,最終卻是與人決斗而亡。【詳細】 |
|
俄羅斯十二月黨人無不是有知識的軍官,,有著貴族的出身,,過著富足的生活。但他們竟敢發(fā)動起義,,為全俄羅斯農奴謀求自由和富足生活,。這種近乎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又帶著悲劇色彩的事件,,讓人們看到俄羅斯知識分子的理想主義,,以及這些人對于其實并不真正了解的人群的同情和盲目的援助。 【詳細】
俄羅斯文豪列夫?托爾斯泰73歲時回到家鄉(xiāng)莊園,,他關注農田上辛苦勞作的農民,,這些貧苦可憐的農民讓他感到不安與自責,,逐漸厭棄貴族生活。為了減輕自己的內疚感,,托爾斯泰開始改變自己以前貴族的生活方式,,并且決定放棄財產。如此理想主義和敢于走向極端的作為,,也只有在俄羅斯人身上才能看到,。 【詳細】
知識分子是俄國社會革命黨領導階層的重要組織部分,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投身革命事業(yè),,但由于局限性和政治思維出現偏差,,片面而偏激地宣傳政治恐怖主義。其實,,作為參與暗殺的執(zhí)行者們,,就真的知道他們所有救助的對象——廣大俄羅斯民眾真正需要他們的革命么?當革命勝利后,,他們又如何自處,? 【詳細】
|
|
|
布哈林與托爾斯泰思想中的理想主義
 |
烏托邦這個詞是中方翻譯西方詞的神來之筆。人類烏托邦理想非常古老,,中國有大同世界,,一直到康有為的《大同書》,西方一樣,,從《圣經》舊約開始等等,,但是真正近代的烏托邦思想,起源于1513年一本書,。【詳細】 |
|
西方從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一直到法國大革命,一直是西方公開發(fā)聲時代,,簡單來說,,當自由沒有降臨的時候,當真理和正義遲遲沒有兌現時,,烏托邦發(fā)出一種聲音:先生們,,你們走錯了道路,你們背叛了理想,,欺騙了我們,。【詳細】 |
|
布哈林是1938年3月14日和其他17名老布爾什維克在一個地下室被槍斃的,他曾經有一封信,,讓自己年輕的妻子背下來,,他相信總有一天,未來黨的領導人會為他平反昭雪。信不長,,說我布哈林從18歲開始,,就為俄國的革命、俄國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yè)而奮斗,,我現在命在旦夕,,在無產階級的斧頭面前,我不低下我的頭,。【詳細】 |
|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鳳凰網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