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1922年8月16日,,焦裕祿出生在山東淄博市北固山村一戶貧困農(nóng)民家里,,8歲在本村上私學(xué)的時候,私塾先生給他取了個吉利的名字“裕祿”,,希望此兒能在亂世中遠離貧苦,。然而,家鄉(xiāng)災(zāi)荒不斷,,僅僅4年之后,,年少的焦裕祿離開課堂,開始為生計奔忙,。
1946年1月,,焦裕祿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隨軍南下到尉氏縣,。1950年冬天,,他與剛從學(xué)校畢業(yè)不久的徐俊雅結(jié)婚,并在第二年國慶節(jié)生下第一個兒子,。
焦國慶(焦裕祿兒子):我是1951年國慶節(jié),,就是10月1號那天生的,實際上來講呢,,要按照過去舊的禮教社會,,禮教禮數(shù)來講呢,,我應(yīng)該排守字輩,你看我姐就叫焦守鳳,,我妹妹叫焦守云,,像我父親就沒有這一套了,既然出來革命了嘛,,是吧,,所以給我起個名字叫國慶,。
解說:1962年焦裕祿到蘭考上任不久,,就把妻子和6個兒女接了過來,一家人總算是團聚了,。
焦國慶:一回家以后,,是懷里抱一個,肩膀頭上爬一個,,特別是我那兩個弟弟很小,,你想,是不是,,我父親去世的時候,,我那個弟弟還不到四歲,那個最小那弟弟還不到四歲,,是不是,,這個躍進也不大,我父親非常喜歡他們兩個,。
解說:在兒子焦國慶的記憶中,,父親來到蘭考后與家人相聚的時間,變得少之又少,,更多的時候他是通過母親,,和周圍親戚朋友的談話中,聽到些父親的消息,。
焦國慶:到蘭考去以后,,十天有八天見不著,上小學(xué),,我們幾個都是上小學(xué),,這個我父親確實忙,一到蘭考就下去了,,下去以后就開會,,十天有八天不在縣里。
曾子墨:焦裕祿初到蘭考時,,蘭考有個頗具當(dāng)?shù)靥厣牟块T,,叫“勸阻辦公室”,,但是干部們絞盡腦汁,還是堵不住不斷外出逃荒的災(zāi)民,,經(jīng)歷過五年逃荒生活的焦裕祿深知,,不徹底解決“三害”,解決老百姓吃飯的問題,,就不可能解決災(zāi)民出逃的問題,。
1963年2月,蘭考縣委決定在全縣范圍內(nèi)開展治沙,、治水,、治堿的斗爭,將原來的“勸阻辦公室”,,改為“除三害”辦公室,。
解說:當(dāng)時蘭考的現(xiàn)實是,不到100萬畝的耕地中,,有24萬畝變成了沙丘,,36萬畝被淹沒,26萬畝鋪滿鹽堿,,全縣的糧食產(chǎn)量跌到谷底,。
朱禮楚:最大困難就是,還是糧食問題,,吃不飽啊,,老百姓補助,一天補助四兩二兩的紅薯片,,山上有一個金寨村,,270多口人,我是在那個駐過隊,,1962年的麥子,,它是種了240畝,被風(fēng)沙打死了120畝,,剩下的是18畝,,這18畝小麥出多少糧食呢?出了80斤,,18畝80斤糧食,,按人口平均分配,一個人合二兩七錢,,你說群眾怎么過,?
解說:各村不斷有村民餓死,不少領(lǐng)導(dǎo)干部也扛不住病倒,擺在焦裕祿面前的燃眉之急,,是全縣36萬人的吃飯問題,。
劉俊生:很多人還想到外面去要飯,焦裕祿同志說了,,你們別去要飯了,,你們在家勞動,我去給你要飯,,你是小要飯的,,我要當(dāng)個大要飯的,出去要飯,。走的時候,,焦裕祿同志就組織了一些人,到外地豐收地區(qū),,拿著那個救濟款去買計劃外的,,那一些代食品。你像紅薯干,、蘿卜片、苜蓿片買過來,,買過來以后,,采取以工代賬的辦法來補助社員。這社員一干那個呢,,既有國家發(fā)的保命糧,,又有焦裕祿從外地給他購買的代食品,加到一塊兒,,只要勞動得好的時候,,在家也能吃好了。這地,,這就能改造了,,那咱們也都不外跑了,所以后面把很多的人都拴住了,,都不外跑了,。
解說:當(dāng)時糧食屬于國家物資,要按規(guī)定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到外地購糧要冒很大的風(fēng)險,,1963年前后,八屆十中全會的決議,,還貼在縣委辦公室的墻上,。但是焦裕祿深知,蘭考的饑荒不能一直靠救濟糧和救濟款,要靠蘭考人民的生產(chǎn)自救,,為了提高老百姓的積極性,,焦裕祿不得不冒更大的風(fēng)險。
劉俊生:把那個當(dāng)時有一些荒地,,有一些邊緣地承包給社員,,分給社員,叫社員來進行耕種,。
任彥芳:包給個人了,,所以都看好了,他就覺得受啟發(fā),,于是乎他就采取了林木,,采取幾包,,包下去,,負責(zé)制。
張申:逃荒出去的就少了,,跑的就少了,,出去的人也都回來了,,覺得有盼頭了。
任彥芳:那個時候是談包色變,,誰敢說“包”字,,那包產(chǎn)到戶那是資本主義呀,那就什么立場問題呀,,階級立場問題,,但是焦裕祿沒有回避這個問題,就包,,出了錯我負責(zé),。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