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衛(wèi)視6月27日《我的中國心》節(jié)目播出“吳學謙有大美而不言”
曾子墨:1949年以前的上海灘,,有一個學生模樣,,文質(zhì)彬彬的年輕人,他本名吳慶德,,乳名“大星”,,父母和鄰居們都叫他“篤星”,走在街上,,他是風度翩翩的社會青年“林清”,,他有一個秘密的小圈子,在那里,,他被同伴們稱做是“老吳”,,他愛寫文章,“輔民”這個名字,,便常常出現(xiàn)在讓政府頭疼的地下刊物上,,同一天時間里,,他上午是大學生,下午就成了米行老板,,到了晚上,,他又化身成為一名家庭教師,走街串巷為中學生補習英語,。
解放后,,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吳學謙”,取意“謙謙君子,,虛懷若谷”,,沒錯,他就是后來成為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的吳學謙,,官至副總理之后,他仍然喜歡別人叫他“老吳”,。
解說:上海是吳學謙的故鄉(xiāng),,上世紀四十年代,他以不同的姓名和身份,,出沒在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成為一次又一次愛國學生運動的幕后指揮者。2009年6月,,在慶祝上海解放60周年的日子里,,攝制組的鏡頭鎖定了一個正在籌備中的展覽。
講解員:1948年學生為了爭民主,,反迫害,,由同濟大學學生赴南京請愿,當時國民黨當局就出動了飛行堡壘,,騎警等3000多人進行鎮(zhèn)壓,,而當時就造成一個“一二九”慘案。
解說:在“上海解放功臣史料展”的展廳里,,吳學謙的生前遺物占據(jù)了兩個展柜,。然而,在當年拍攝的學運照片上,,在振臂高呼,,群情激憤的人群中,我們找不到吳學謙的身影,。1949年以前,,在風起云涌的上海灘,吳學謙的存在就像一個捉摸不定的影子,。
日據(jù)時期的1940年春天,,在上海海防路一個狹窄的亭子間里,,14歲的中學生劉起林,焦急地等待著一個陌生的來客,,這一天,,他將在來客的接引下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應邀而來的竟是一個高中生模樣的大男孩。
劉起林(原上海地下黨干部):他是中等個子吧,,面貌還是比較清秀的,另外他一個特點呢,,他有顆門牙有點歪的,,笑嘻嘻的,不是那么很嚴肅的,,一本正經(jīng)的,,一看反正是很親近。
解說:彼時的上海接頭,,日偽軍的巡邏車不時呼嘯而過,,地下黨組織規(guī)定,黨員之間必須單線聯(lián)系,,并且第一次會面,,必須有事先規(guī)定好的接頭暗號。
劉起林:他拿一本書,,他說老師叫我來要給你一本書,,那我就回答了,我說我已經(jīng)有了上冊了,,他說我給你帶來下冊,,這就對上了。
解說:接下來的宣誓儀式讓劉起林終生難忘,,因為從此以后,,他將把自己的命運,交托給這個自稱“林清”的共產(chǎn)黨陳,。
劉起林:我坐在床上,,他坐在一個櫈子上面,他說你已經(jīng)是個黨員了,,我們就要宣誓,,宣誓嘛在那種環(huán)境下面,雖然只有我們兩個人,。但是我弟弟妹妹奶奶都還要進進出出的吧,,你也不能有任何形式吧,,所以沒什么一定要舉手了,也沒有環(huán)境布置,,你怎么布置,,也不允許布置,地下黨不允許布置,,那么宣誓呢,,他講一句我跟一句,就這么簡單的一個形式,。
解說:事實上對于當時只有19歲,,入黨剛滿一年的吳學謙來說,發(fā)展新黨員只是他地下工作的起點,,未來,,他將躋身上海地下黨的領導層,指點江山,,運籌帷幄,,一次又一次把數(shù)以萬計的愛國學生推上街頭。同時,,為了避免暴露自我,,暴露組織,他只能埋頭苦干,,做無名英雄,。
講解員:解放后的1951年,原中共地下黨,,上海市委的委員,,又巨濟島了一起,拍下了這張合影,,張承宗,,是在解放前任中共地下黨上海市委的書記,而張本,,則是學生運動委員會書記,,吳學謙是學生運動委員會的副書記。
解說:1921年12月,,吳學謙出生在上海法租界一個經(jīng)營米鋪的小康之家,,小學畢業(yè)的時候,馬車夫出身的祖父,,想盡辦法把他送進英國人辦的格致中學,,好讓孫子將來有機會進洋行,掙大錢。不久,,上海發(fā)生“一·二八事變”,,淞滬戰(zhàn)爭的炮火點燃了國人的憤怒,在日本人鞭長莫及的租界學校,,吳學謙邂逅了左翼文學,。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吳家從小康墜入了困頓,。
賈春龍(吳學謙表弟):后來我的舅舅(吳學謙的父親)不求上進,,學了抽大煙,再多的錢,,給你大煙一抽啊,,什么都沒有了,那時候呢,,吳家就敗落下來了,。后來吳學謙呢,干脆朝外走,,不要看到這個家。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編輯:
劉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