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總結(jié)說,,在打破西方的外交封鎖上,新中國有三件法寶,,一件是邊界問題談判,,一件是經(jīng)濟援助,,還有一件就是“雙重國籍”問題的解決。前兩個法寶為人們所熟知,,第三個法寶是怎么回事呢,?
落葉歸根還是落地生根?
近代,,移民海外的華人越來越多,,保護海外僑民的合法利益成為清政府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1907年,,荷蘭殖民者勒令荷屬印度尼西亞華僑全體改入殖民地籍,。為了護僑,清政府在1909年對抗性地通過了《大清國籍條例》,。當時荷蘭殖民者奉行出生地原則,,即以個人的出生地點來確定國籍,而清政府則奉行血統(tǒng)主義,即以親子關(guān)系來確定國籍,,承認“雙重國籍”,。其后,民國政府繼承了清政府的相關(guān)規(guī)定,,均承認“雙重國籍”,。
到了1946年,印尼政府頒布《公民法和居住法》,,沿襲了荷蘭的原則,。后來又規(guī)定,兩年內(nèi)不聲明脫離中國籍的華僑,,即“被動地”成為印尼公民,。其他新獨立的南亞次大陸的民族國家也多是奉行此原則。于是,,“落葉歸根”還是“落地生根”,,成為一個問題。
華僑成為東南亞國家心結(jié)
新中國建立之初,,東南亞的華僑有1000萬之多,,且80%是二代或三代華僑。這些華僑多數(shù)從事商業(yè),,往往財大勢雄,。作為剛剛擺脫殖民統(tǒng)治的民族國家,基于民族情緒,,很多東南亞國家很難接受華僑的模糊身份,。
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大肆渲染“紅色政權(quán)”威脅,,導(dǎo)致東南亞一些國家認為“共產(chǎn)黨中國”的存在是一個威脅,,一些報刊宣稱“華僑是中國對東南亞抱有帝國主義企圖的實證”,很擔心華僑是“紅色中國輸出革命的載體”,。華僑問題因此成為一些東南亞國家的心結(jié),,那個時期發(fā)生的封閉華僑報館、社團,、學(xué)校等反華,、排華運動,與此不無關(guān)系,。
建農(nóng)場安置歸國難僑
當時對于華僑歸國,,新中國采取積極態(tài)度,并主動斡旋接回遭迫害的難民,。為安置他們,,中國政府還撥出??睿诤D?、廣東等地建設(shè)國營華僑農(nóng)場,。
隨著朝鮮戰(zhàn)爭的結(jié)束,新中國邁入一個和平建設(shè)期,。但當時西方國家千方百計孤立中國,,美國在中國周邊構(gòu)造了一個外交包圍圈,華僑“雙重國籍”問題成為它們挑撥中國和東南亞鄰國關(guān)系的手段之一,。在這種情形下,,中國決定先解決印尼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
中國放棄“雙重國籍”
1954年,,印尼即將舉行大選,,華僑的國籍問題成為其考量的重要問題。當時蘇加諾委托尼赫魯向毛澤東問候,,其中就涉及華僑“雙重國籍”問題,。毛澤東間接回答說,華僑問題“應(yīng)該適當?shù)亟鉀Q,,免得有些國家說我們要利用華僑搗亂,。如果華僑保持僑民身份,他們就不應(yīng)該參加所在國的政治活動,;如果取得了所在國的國籍,,那么就應(yīng)該按該國的法律辦事?!?/P>
解決華僑國籍的另一個推力是亞非會議,,對于處于外交封鎖的新中國而言,,這次會議是躋身國際舞臺的機遇,,但如果沒有大會發(fā)起國和舉辦國印尼的邀請,新中國與會將阻礙重重,。而華僑“雙重國籍”問題是雙方交往和外交折沖一個很好的突破口,。最終,會議期間,,周總理以外長身份與印尼外長簽訂了解決華僑國籍問題的條約,,根據(jù)這一條約,海外華僑在一人一國籍的原則下,,自愿選籍,。
簽約之后,周恩來對華僑團體解釋說,,“過去中國弱,,那時雖也存在著‘雙重國籍’問題,,但沒有人拿這個來制造國際間的糾紛。現(xiàn)在中國強起來了,,有的國家就從中挑撥,,說你們這樣的大國,有1000多萬華僑呆在海外,,是不是想搞顛覆活動”,,因此,“不論從我們國家的對外政策上,,還是消除誤會,、解除懷疑、改善我們兩國的關(guān)系上,,都須解決這個問題”,。周恩來鼓勵華僑,“能善于與人同化,,才能和人家一道前進”,。
中印(尼)協(xié)定解決了兩國間一個久懸未決的問題,,雖然事后來看,,在處理中有些方面過于簡單。但為同東南亞其他國家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范例,,并在總體上使新中國有了一個外交突破口,。正是在與東南亞國家的僑務(wù)談判中,一個睦鄰友好的局面在建國初得以形成,。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吳進
編輯:
劉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