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友評論 ()2016.06.14 總第84期 作者:蘭臺
引言:近來,一則臺灣女子辱罵榮民老兵的視頻在網(wǎng)上傳播,引起了海峽兩岸同胞的憤慨,。同時,,也有不少讀者有疑問,“榮民”是一個怎樣的群體,?他們在臺灣社會中處于一個怎樣的境地?在這里,蘭臺君就向大家介紹一下臺灣的“榮民”,。
“榮民”的來歷:蔣介石的孤島殘軍
1949年,國共內(nèi)戰(zhàn)已經(jīng)分出勝負,,丟掉大陸的蔣介石政權撤退到東南一隅的臺灣島上,。隨著蔣政權撤退的,除了國民政府各個行政機構,、科教文衛(wèi)機構等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蔣介石麾下僅存的60萬大軍。
從1950年起,,隨國民黨來臺的60萬士兵,,在臺灣實施義務兵役制后,,逐步被年輕的本省新兵取代。大批士兵退伍,,他們在臺灣沒有親人,,自己也身無長技,退伍后怎么生活,?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就在這個背景下,臺灣當局于1954年11月設立了“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簡稱“退輔會”,,以安置和輔導這些退伍士兵轉業(yè)。一開始,,“退輔會”主任由臺灣省“主席”嚴家淦兼任,,副主任是蔣經(jīng)國,而在實際上,,嚴家淦只是掛個虛銜,,主要工作都由蔣經(jīng)國操辦。
“榮民”這個指代退伍士兵的概念由此產(chǎn)生,,它的全稱為“榮譽國民”,。
對于這群上過抗日戰(zhàn)場、又隨蔣介石渡海到臺的軍人,,蔣經(jīng)國有情誼有愧疚,,他設立榮民之家、榮民服務處,、榮民醫(yī)院,,開辦農(nóng)場和工程公司幫助退伍老兵就業(yè)。
“退輔會”剛建立不久,,即為“榮民”們建立了屏東隘寮農(nóng)場,、嘉義大埔農(nóng)場、宜蘭三星農(nóng)場,、花蓮壽豐農(nóng)場,、彰化二水農(nóng)場等,讓“榮民”們種植水果和其他一些農(nóng)產(chǎn)品,,能夠自食其力,。后來,“退輔會”又在屏東,、花蓮,、臺南、新竹等地修建了“榮民之家”,安置那些年老的“榮民”,。這些農(nóng)場早期以種果樹及經(jīng)濟作物為主,,后來多轉為休閑農(nóng)場。農(nóng)場中還有許多矮墻小屋,,都是老“榮民”的家,。
1956年6月6日,臺北的“榮民總醫(yī)院”在蔣經(jīng)國的推動下開始興建,,并于三年后投入使用,,簡稱“榮總”,日后這家醫(yī)院不但成為許多“榮民”看病的地方,,也成為國民黨許多高層人物的病房,。同時,“榮民”享有全額健保費補助,,眷屬則可享七成保費補助,。換句話說就是看病不花錢。
無法抹滅的功勛:“榮民”為臺灣建設作出的貢獻
來臺的“榮民”在臺灣6,、70年代的大建設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件大事就是中部東西橫貫公路的興建,。在施工前,,蔣經(jīng)國就帶著“榮民弟兄”進山勘測,施工過程中,,蔣經(jīng)國又多次到工地為“榮民弟兄”打氣,。
中橫公路是臺灣第一條打通中央山脈串聯(lián)起東西部的公路,這條公路穿越臺灣險峻高聳的中央山脈,,在修建的過程中,,施工方共動員了一萬多名“榮民”作為開路工人。這條路從平地到海拔3000多米,,地形多樣,,特別是太魯閣一段,懸崖峭壁,,又是大理石巖層,,在幾乎沒有機械的條件下,退伍兵們在用生命筑路,。犧牲在這條路上的一共212人,,平均一公里就有一條人命。太魯閣的一個景點長春祠,,就是為紀念殉職的筑路者所建,,遺憾的是現(xiàn)在不少臺灣導游已不講解這段歷史,游客們也只是高高興興地拍照而去,。
如果沒有當年的“榮民”用十字鎬和炸藥開出了中橫公路,,現(xiàn)在的游客就不可能欣賞太魯閣的風光,,臺灣就仍被中央山脈分割。中部東西橫貫公路的作用在于將臺灣的東西部連了起來,,使得臺灣東部的發(fā)展可以加速,,然而對當時的臺灣當局來說,修建這條耗資巨大,,用工極多的公路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用意,,那就是安置數(shù)量眾多的退伍軍人。
為數(shù)眾多的“榮民”在中橫公路建成后,,在山區(qū)沿著公路扎下根來,,一位“榮民”說:“第一批上山的人,手上只有農(nóng)場分給我們的約二十棵果樹苗,,誰能料定未來,?在最初幾年,種下去的果樹都沒有收成,,只好在田畦間先種蔬菜,。”后來這一帶成功培植了臺灣以前沒有的溫帶水果和高寒地帶蔬菜,改寫了臺灣農(nóng)業(yè)史,。
如今,,中橫公路及其旁邊優(yōu)美的山林、連綿的果園,,成為臺灣的重要旅游帶,。
現(xiàn)在臺灣最流行的是觀光農(nóng)業(yè)、農(nóng)場度假,,不少大陸人赴臺游也選擇去清境農(nóng)場,、武陵農(nóng)場,但很多人不知道,,幾乎所有臺灣人和游客喜愛的農(nóng)場都是榮民們當年蓽路藍縷開建而成的,。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他們的農(nóng)場現(xiàn)在變成了觀光農(nóng)業(yè)的寶地,,成為臺灣本地人以及海外游客向往的樂園,。
不僅中橫公路,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臺灣的基礎建設都凝結著“榮民”的血汗,。桃園機場,、中山高速公路、臺中港,、高雄造船廠……這些工程至今仍是臺灣經(jīng)濟的支柱,,而它們的建造者“榮民”卻被遺忘。
“榮民”融入臺灣社會帶給臺灣社會的光輝散播在臺灣的各個角落,造福著臺灣社會,。比如帶動臺灣小吃業(yè)成為旅游金字招牌的牛肉面,,就是出自“榮民”之手。除了牛肉面,、各種做法的包子,、水餃、饅頭,、藥燉羊肉等等,,都是經(jīng)“榮民”之手發(fā)展為臺灣的名小吃。
當年,,成了家的退伍老兵帶著新婚的妻子在眷村申請一間木板房住下,,當時的安家費微薄,這些“榮民”往往都是農(nóng)民出身,,文化不高,,在臺灣又舉目無親,找不到工作,,就在街邊賣賣家鄉(xiāng)風味做法的包子,、水餃、牛肉面等小吃維持生活,。剛開始聞香而來的只是同鄉(xiāng),,嘗一口家鄉(xiāng)味解解鄉(xiāng)愁,慢慢的,,當?shù)厝艘才軄韲L鮮,“老張牛肉面”“豆?jié){油條鋪”“王媽媽包子”等就成了名牌,,傳至今日,。使小小的臺灣島成為中華各地風味美食小吃的匯聚之地。
歸鄉(xiāng)情切:“榮民”推動兩岸關系解凍
1949年,,“榮民”們醉著撤退的國民黨軍隊從大陸各地來到臺灣,,它們時時刻刻都在思念著家鄉(xiāng)的親人,可由于海峽兩岸一直處于敵對狀態(tài),,“榮民”們想回家是難上加難,。
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兩岸關系的改善,,“回家”成為“榮民”們的共同心聲,。
1987年4月,他們成立了“外省人返鄉(xiāng)探親促進會”,,集體上街游行、請愿,要求當局開放回大陸探親,。“榮民”們穿的白色襯衣,,正面印有鮮紅色“想家”,后面是“媽媽我好想你”,,在街頭上散發(fā)了8萬張傳單,。有人問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寫,?他們回答,,“我離家快40年了,我不愿死在外面,,我想回家,!”
在當時這個運動被視為大逆不道。老兵何文德遭行政院退輔會人員圍毆,,被罵“臺獨分子”,、“沒有反攻大陸,怎么可以返鄉(xiāng)探親,!”當年的要角之一姜思章回憶說:“連想家都是罪名,!”他為這場老兵返鄉(xiāng)運動撰寫了文宣:“想回家,怎么辦,?”這句話打動了很多人,。
那一年的母親節(jié),“榮民”首度集體以“母親節(jié)遙祝母親”的名義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行大會,。當一整排的“想家”在臺上一字排開,,臺上臺下哭成一團。他們展示著“捉我來當兵,,送我回家去”,、“白發(fā)娘望兒歸,紅妝守空幃”等標語牌,,合唱歌曲《母親你在何方》:“雁陣兒飛來飛去,,白云里;經(jīng)過那萬里可能看仔細,。雁兒呀,,我想問你,我的母親在哪里……”斯情斯景,,在場者無不動容,。
1987年8月,臺灣《自立晚報》報道了一份民意調(diào)查,,認為民眾前往大陸探親“早就應該開放了”的比例達到64%,,“現(xiàn)在正是適當?shù)拈_放時機”亦達24.6%,。此一數(shù)據(jù)顯示老兵的訴求已成為“普臺價值”。
在這種強大的壓力下,,1987年11月,,蔣經(jīng)國正式宣布:“基于人道立場,開放老兵探親,。”長達數(shù)十年的兩岸同胞隔絕狀態(tài)終于被打破,。當年12月,第一批“榮民”踏上了返鄉(xiāng)路,,臺灣紅十字會為這場“少小離家老大回”準備了10萬份表格,,在半個月內(nèi)就被“榮民”們搶領一空。
可以說,,“榮民”們的歸鄉(xiāng)情切推動了兩岸關系的解凍,,今天能夠正常往來于海峽兩岸的人們,不應忘記“榮民”們的推進之功,。
晚景凄孤:“榮民”在臺灣的晚年境遇
剛來臺灣的60萬撤退國民黨軍官兵,,大多是單身漢,尚未結婚,。
1950年代,,為了抑制軍隊眷屬人數(shù)的增加,減輕政府的財政困境,,在“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口號中,,當局規(guī)定所有軍官士兵在未達28歲以前不準結婚,因此大陸撤臺的軍人普遍晚婚,。
那時的“榮民”們都會清晰地記得,,蔣介石曾多次向他們允諾:“一定帶你們回去”,在那幻想“反攻大陸”的歲月里,,每一名士兵都領到了一張“戰(zhàn)時授田證”,臺灣軍方告訴他們,,等到“光復”了大陸,,每個人都可以憑借這個“戰(zhàn)時授田證”領取一塊土地。
1960年代,,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希望逐漸渺茫,,軍人開始有了落地生根的想法,但他們大多收入極少,、生活漂泊不定,加上語言不通,、生活習性或族群等因素,,愿意嫁給軍人的本省籍家庭并不多,還有部分外省籍男性在過了適婚年齡后,,向本省窮困家庭買“童養(yǎng)媳”來照顧自己。
進入蔣經(jīng)國時代,,“反攻大陸”正式成為歷史,,“榮民”們把這張“戰(zhàn)時授田證”都換成了十幾萬元的臺幣補貼。
兩岸開放探親之后,,不少邁入遲暮之年的老兵,,跨海迎娶足夠當自己女兒或?qū)O女的大陸配偶,或東南亞籍配偶,,相伴度過晚年,。但由于在部隊時待遇微薄且結婚限制嚴苛,退伍后又和臺灣本省人“語言不通”,,很多“榮民”們有許多到老了都還是光棍漢,。至今在臺灣各地的“榮民之家”中,還能看到不少年老依舊單身的“榮民”孤獨終老,。
因為很多“榮民”只能靠微薄的退休俸祿生活,,沒有能力娶妻,一生戎馬卻沒有體驗到愛情與家庭的喜悅,。一些中年女子看到老兵暮年生活孤單寂寞,,就從做干女兒開始,或者說是“小伴”,,用自己身體換取老兵晚年情愛,,最后為老兵送終,待老兵走后,,再在他們的朋友圈中,,尋找下一個目標,這些女人因此被稱為“收尸隊”,。更突顯了“榮民”晚景的凄孤,。
隨著歲月的流逝,當年的60萬大軍,,如今的年老“榮民”已經(jīng)逐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但一則辱罵的視頻又將他們推上了風口浪尖。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青壯年時代孤身赴臺,,直至年老晚景凄孤,這是歷史的悲劇,。但受惠于他們的犧牲的人,,不提感恩,,如此惡言相向的言行,在臺灣社會族群撕裂的背景之下,,更顯得如此刺目,。
蘭臺
鳳凰歷史特約記錄員
鳳凰歷史 官方微信
微信掃描二維碼
每天看精彩歷史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wǎng)友意見,,鳳凰網(wǎng)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