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综合欧美视频_欧美亚洲综合成人A∨在线_强奷漂亮少妇高潮麻豆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_婷婷丁香五月缴情视频_午夜A理论片在线播放_午夜色大片在线观看_亚洲欧美偷拍另类A∨_亚洲天然素人无码专区_艳妇荡女欲乱双飞两中年熟妇,午夜无码熟熟妇丰满人妻,仓库熟妇的肉欲在线播放,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石佳音:我是怎樣帶領學生擺脫“臺獨”影響的

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觀世變》特別策劃

網友評論() 2015.09.01 《觀世變》第98期 主持人:周昂

我們首先必須喚醒他們的道德意識,他們自己還需具備足夠的道德勇氣,,不隨波逐流而敢于擇善固執(zhí),,然后才有可能正確地思考“統(tǒng)獨”議題。

如果一個人經過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學習和反省,最后知道了中國文化的高明之處,,也以自己是中國這個文化體,、這個歷史傳承的一員而自豪,并了解了兩岸分治這個現狀的原因,,產生了復興中國的道德責任,,那這個認同信念就會非常堅定,而且跟中國大陸表現好壞無關,。

會促使一個人反省統(tǒng)獨問題的文化認同,不是在民俗文化層次,,而是在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層次,,也就是儒家思想的中心德目:仁、義,、禮,、智這四種善端,,以及將此四端擴而充之所得的對外和合共存的“天下觀”,和對內的“民本”思想,。這才是中國文化高明之處,。

 

本文系鳳凰網歷史頻道對話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石佳音文字實錄,,采訪:周昂,,整理:唐智誠 劉濤

“課綱”是關系“文化臺獨”成敗的關鍵戰(zhàn)場

鳳凰歷史:近日來,“課綱微調”在臺灣引起較大爭議,,尤其是有很多學生反對“課綱微調”,。李登輝,、陳水扁推動的“去中國化”“教改”對于今天的臺灣年輕人有何影響,?

石佳音:蔡英文講,,“臺獨”已是現在的臺灣年輕人的“天然成分”,。因為今天的臺灣青年是在“教改”之下成長,,教科書已經全部改成“臺獨”史觀,只要一個高中畢業(yè)生不是非常愛思考,,也不愿意看課外書籍,,那么幾乎可以確定他就是“臺獨”,。所以“教改”是個影響非常嚴重的問題,。為什么現在臺灣為了“課綱微調”的問題吵得不共戴天,?就是因為“課綱”是關系到“文化臺獨”成敗的關鍵戰(zhàn)場。“臺獨”如此看重“課綱微調”,可以知道這一塊有多重要,。

鳳凰歷史:您能否解釋一下,,“臺獨教改”中問題最大的究竟是什么呢,?

石佳音:“臺獨教改”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臺灣島史”和“同心圓史觀”,。“臺灣島史”是個非?;闹嚨臍v史理論,,是曹永和提出來的。他把歷史研究從以“人”為中心,,改成以“地理空間”為中心,,而此一地理空間的范圍又與任何特定群體的活動范圍無必然關系,,純粹以臺灣島的地理范圍來切割,。于是“臺灣史”變成以地理空間為敘事主體的“臺灣島史”,。然后李登輝當政時的“教育部長”杜正勝把“臺灣島史”落實成“同心圓史觀”,認為我們在講歷史要先講臺灣史,再講中國史,,再放大一點講世界史。

所以現在臺灣的小孩子讀歷史,首先得到的就是完全以地理區(qū)域為主的歷史知識,,知道這個島上鄭成功、荷蘭人,、中國人,、日本人等人群來來往往,但不知道前因后果,。這樣的“臺灣島史”就像在觀察一個不知道跟外界有什么關系的盤子,紀錄下先后有些什么外來動物經過或駐留。等到這個小孩讀到中國史和世界史,,才知道鄭成功,、清朝,、日本、國民政府都是為什么要來臺灣,。這樣的歷史觀支離破碎,但卻讓臺灣學生從小習以為常,養(yǎng)成一個深刻信念,就是“臺灣島”是個觀察,、評斷萬事萬物的主體。臺灣學生先認同這個“臺灣島”,,看世界時就從這個地理上的主體往外擴散,結果臺灣島史就是本國史,中國史和其他國家的歷史一樣成了外國史,,而且這個“中國”對臺灣并不友善,,某種程度是臺灣最大的假想敵。同時,這樣成長的一代也容易把霸權視為主導臺灣歷史發(fā)展的主要力量,于是,,他們或者崇拜霸權,、反道德,,或者變成價值相對主義,。

現在馬英九要一些學者做“課綱微調”,引起“臺獨”反彈。其實就算把“課綱”的文字全部改寫,只要“同心圓史觀”的課綱架構不改,那這個課綱還是“臺獨”史觀,最多不過是使年輕人對“中國”這個“外國”稍微友善一點而已。“獨派”總是斤斤計較“微調”已經改動了課綱文字的百分之多少,說這就不叫微調了,。但除非把“同心圓史觀”也改掉,否則所有對“課綱”的文字調整統(tǒng)統(tǒng)都只能算是微調,。

“臺獨”搞亂輿論令臺灣人不能理性思考兩岸關系

鳳凰歷史:“去中國化”除了依靠“教改”推行以外,,還有其他的途徑嗎?

石佳音:臺灣“去中國化”能如此成功,,一是靠掌握“教改”,二是靠毀掉媒體的社會責任感,,毀掉了輿論里講理的風氣,。

在臺灣如果一個人要體會到自己是中國人,他需要花相當的時間和心力去讀中國的歷史,、經典,,再反省這些跟我有什么關系,甚至還要讀自己的家譜,,弄清楚我們這一家是什么時候從大陸來的,,然后才能慢慢建立“原來我就是中國人”的認同。

偏偏媒體非常容易走媚俗的路線,,尤其是惡性競爭之下,。一旦媒體媚俗,所有的講理的討論都出不來,。只要媒體不講理,,那些需要思考、反省的想法和意見就統(tǒng)統(tǒng)出不來,。“臺獨”媒體炒作輿論又不僅如此,,還用似是而非的“道理”亂扣帽子炒作“反中”的仇恨,并借口民主以炒作民粹,,讓觀眾以為分享這種仇恨、參與基于這種仇恨而采取的行為,,就是在參與歷史,、參與改革。久了,,喜歡情緒刺激的觀眾就認同了他們炒作起來的仇恨,、分享了他們的“革命感情”。幾年下來,,“臺獨”媒體晉升為最受歡迎的媒體,,其他媒體也爭相仿效,,臺灣原有政治制度所勉強維持的制度公信力也蕩然無存。“臺獨”搞亂輿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臺灣的人不再能夠理性思考臺灣的歷史,、兩岸的現狀、中國的未來,,而與“教改”相呼應,,讓人盲目接受“臺灣主體”意識。這是從李登輝當政的時候就開始了,。

開讀書會帶學生擺脫“臺獨”影響

鳳凰歷史:您自己的學生中,,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人多還是不多?

石佳音:我自己的學生里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對中國文化或中國這個政治共同體有認同感的,,雖然有,但只是鳳毛麟角,。我做過一個小實驗,,帶了一個讀書會,讓學生讀中國的歷史和思想史,,結果讀書會里的同學基本上都變成統(tǒng)派,,但總人數加起來十只指頭就數得完。而且這個工程非常艱巨,,很難在短時間內讓一個高中畢業(yè)的臺灣年輕人,,從理所當然的“臺獨”,經過反省之后變得支持統(tǒng)一,。

因為,,“統(tǒng)獨“是個道德問題,但現在在“臺獨教改”及媒體炒作下成長的臺灣年輕人,,基本上都是道德相對主義或道德虛無主義者,。他們以為“道德”只是日常生活表面行為層次的“客氣”或“禮貌”,而不知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來講求公是公非,。他們以為,歷史上,,霸權就是“王道”,;今天,對于國家認同的選擇,,只要我喜歡,,有什么不可以。因此,我們首先必須喚醒他們的道德意識,,他們自己還需具備足夠的道德勇氣,,不隨波逐流而敢于擇善固執(zhí),然后才有可能正確地思考“統(tǒng)獨”議題,。這在目前臺灣全面反道德的氛圍之下,,決不是件容易的事。

鳳凰歷史:您如果在課堂上宣傳我們兩岸都是中國人,,一般學生的反應會是什么樣,?

石佳音:我從來不做口號式的宣傳,因為我認為“統(tǒng)獨”是可以理性討論的議題,。但我會公開講“我們中國人”,,因為這對我來講是理所當然的。現在臺灣教育界的老師里,,公開在課堂上講“我們中國人如何如何”的大概很少,。馬英九從就任到現在,就沒有講過一次“我們中國人”,。

我在2008年剛開始在大學里教書的時候,,講到中國歷史、中國思想的精髓,,某些主張“臺獨”的學生還會反駁,。我現在講這些話,學生直接不理,,連談都懶得談,。我感覺是因為現在“臺獨”已經如此理所當然,使他們覺得中國反正是外國,,好壞都與我無關,,因此毫無興趣。一個老師站在臺上講“我們中國”如何,,學生直接覺得這個老師過時了,,或者腦子進水了。他回到家,,繼續(xù)看臺獨電視節(jié)目,,一旦發(fā)生太陽花運動,他可能就跟著大家上街反“支那”,,反對“中國入侵”,。

理性統(tǒng)派信念堅定緣于文化認同和歷史認同

鳳凰歷史:那您為什么時至今日仍然堅守“我是中國人”這個理念呢?

石佳音:我認為在臺灣若有人認為他是中國人,、支持中國統(tǒng)一,可能基于三種不一樣的基礎。因此統(tǒng)派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理性統(tǒng)派,,第二類是感性統(tǒng)派,,第三類是利益統(tǒng)派。

如果一個人經過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學習和反省,,最后知道了中國文化的高明之處,也以自己是中國這個文化體,、這個歷史傳承的一員而自豪,,并了解了兩岸分治這個現狀的原因,產生了復興中國的道德責任,,那這個認同信念就會非常堅定,,而且跟中國大陸表現好壞無關,跟兩岸關系是否平順也無關,,甚至跟作為一個中國人在臺灣會不會受到打壓也無關,。這就是理性統(tǒng)派。

感性統(tǒng)派則是因為耳濡目染,、習以為常地長成中國人,。臺灣有些人或者因為家庭背景,或者小時候某些師長跟他講過“我們是中國人”這樣的話,于是就習慣性地認同中國,,但是沒有再深入思考,。雖然他在感性上認同中國,卻不一定知道中國文化是什么,,或“我是中國人”代表著什么樣的意涵,或中國的復興對人類的文明應該有什么樣的貢獻,。

但感性統(tǒng)派無法說服別人,,比如很多中國人移民到美國,自己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但他的子女幾乎都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并且你能有你的感性認同,我為什么就不能有我的,?可見父母對中國的感情,,不能夠順理成章的傳承到子女的身上,這是感性統(tǒng)派的限制,。而且感性統(tǒng)派碰到另外一方面感性的吸引,,就有可能發(fā)生變化。比如有很多“臺獨”分子當年在國民黨教育下,,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到“臺獨”運動興起之后,,就慢慢開始反對中國,而且非常激進,,這說明他當年認同中國完全只是基于情緒,。

利益統(tǒng)派就更會因形勢而變了,可以說是機會主義者,。如果現在主張統(tǒng)一,,主張“我是中國人”對我有利,我就這樣講,;如果對我不利,,我就不這樣講。這些利益統(tǒng)派可能跟中國大陸經商,,或在中國大陸生活,、求學,或想要去大陸發(fā)展,,或者覺得這樣講對自己將來的發(fā)展有利等等,。

這三種支持統(tǒng)一的基礎可以在同一人身上重迭出現,只是各個人比例不同,。但最堅實的基礎當然是理性統(tǒng)派,。

國民黨在臺灣宣傳的民族主義主要是訴諸感性,借著鄉(xiāng)愁或反攻大陸的期望來維系,。因此,,以前臺灣的統(tǒng)派主要是感性統(tǒng)派,理性思維不足,,所以很容易受同樣是感性的“反共”心態(tài)影響,,但在1971年臺灣失去聯(lián)合國內的中國代表權后紛紛轉變成“獨臺”或“臺獨”,后來更無法抵抗“去中國化”的潮流而大量轉化為“獨臺”或“臺獨”?,F在臺灣整個統(tǒng)派人數已經非常稀少,,其中利益統(tǒng)派恐怕是最多的,傳統(tǒng)的感性統(tǒng)派則越來越少,,理性統(tǒng)派則始終很少,。

理性統(tǒng)派究竟有多少我不能確定,只能說就我?guī)ьI讀書會的經驗,,證明了兩件事,,第一,“臺獨教改”可以破解,,第二,,“理性統(tǒng)派”可以成立,而且很有行動力,。但是這是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因為要讓一個年輕人在臺灣這樣“綠化”的環(huán)境里,,透過讀書、學習,、思考反省變成理性統(tǒng)派,,需要一段時間,。但是臺灣統(tǒng)運如果有未來,,就必須提倡對中國的理性認同,并且在現在的年輕人里培養(yǎng)理性統(tǒng)派,。

鳳凰歷史:對中國這種理性的認同,,主要源自于文化認同嗎?

石佳音:一個是文化認同,,一個是歷史認同,。文化認同,是讓他體會到我們是中國人,,而且以身為中國人為榮,;歷史認同,就是讀中國的歷史,,讓他體會到兩岸的分裂是外力介入的結果,,所以我們應該支持統(tǒng)一。但是,,會促使一個人反省統(tǒng)獨問題的文化認同,,不是在民俗文化層次,而是在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層次,,也就是儒家思想的中心德目:仁,、義、禮,、智這四種善端,,以及將此四端擴而充之所得的對外和合共存的“天下觀”,和對內的“民本”思想,。這才是中國文化高明之處,。而對中國文化核心價值及思想的認同,才會使人以身為中國人為榮,,并以中華民族的復興為己任,。但是,僅僅認同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還不夠,,還需要對中國歷史具有足夠的理解,,明了中國從鴉片戰(zhàn)爭以來國力、文化衰敗的歷程,,然后自然就會看懂中國長期動亂,、分裂的原因,,于是也就看懂了兩岸統(tǒng)一對中國復興的重大意義。

所以我的讀書會里面,,最重要的兩方面讀物,,一個是中國思想,另外一個就是中國歷史,。在這兩方面有足夠的認識與體會,,基本上就會是個堅定的理性統(tǒng)派。

臺灣南部有人從日本“終戰(zhàn)”的角度紀念抗戰(zhàn)勝利

鳳凰歷史:今年是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臺灣民眾對日本究竟是種什么樣的感情呢,?臺灣民眾如何看待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呢?

石佳音:臺灣的哈日之風幾乎成為常態(tài),。這幾年我們發(fā)現很多“臺獨”派年輕人從來沒有被日本人殖民過,,根本不曉得在日本殖民時期臺灣人過的是什么日子,但他們爭相美化日本,,并且努力尋找日本殖民留下的遺跡,,當做“古老的黃金時代”一樣珍視、懷念,、品味,。

臺灣的電視廣告、街頭廣告,,有許多完全是日文,,沒有一句中文。還有很多廣告,,簡直就是把臺灣人當成是“二戰(zhàn)”期間的日本皇民來對待,。今年是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但我們在臺北捷運站上曾看到一個日本戰(zhàn)爭游戲的廣告,,畫面上是“二戰(zhàn)”時日本帝國海軍,,顯得船堅炮利、軍容壯盛,。像我這種有中國認同的人看起來,,感覺日本又來侵略我們了,可是一般臺灣人看到,,就沒有這種感覺,,他們只覺得這個軍艦好棒、好威武,。就是因為這樣的意象對臺灣有吸引力,,所以這種廣告才會出現。

臺灣南部因為綠化得更深,,有人幾乎完全從日本“終戰(zhàn)”的角度來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臺獨”根本不紀念抗戰(zhàn),,而是紀念日本殖民時期被盟軍攻打,最后敗于中國跟美國之手,。比如他們紀念1945年美軍轟炸臺灣,,要臺灣老百姓回憶當年在日本殖民地當日本皇民的時候,我們的敵國是美國,、是中國,,但主要目的是刺激臺灣老百姓反中,卻絕不反美,,因為美國現在跟日本站在一起反中,,并且“臺獨”有賴美、日的支持,。

綠營名嘴鄭弘儀6月間公開在電視節(jié)目里講,“二戰(zhàn)”時他爸爸參加了日本海軍,,所以是日本人,,當時中國是跟美國一起打臺灣、打日本,,所以中國是敵國,。他主張為了照顧他爸爸的感受,所以臺灣不要紀念抗戰(zhàn)勝利,,不要紀念臺灣光復,。8月中李登輝以“臺日合作新面相的曙光”為題投書日本右翼刊物,稱二戰(zhàn)期間的臺灣人“身為日本人,,為了祖國而戰(zhàn)”,,并說“70年前,臺灣與日本是同一個國家,,既然是同一個國家,,臺灣對日抗戰(zhàn)當然不是事實。”剛從上?;嘏_的臺北市長柯文哲受訪時說,,二戰(zhàn)時臺灣為日本殖民地,臺灣子弟出征十八萬人,,臺灣人出征時的確是日本的軍隊,。這種從日本殖民者的角度回憶日據時期歷史的言論,就是臺灣的現狀,。

現在臺灣人對抗戰(zhàn)勝利基本沒有感覺,,但他們對日本在臺灣推行的“皇民化”運動倒是充滿正面的情緒。因為那是在日本殖民統(tǒng)治下,,他們第一次感覺到有可能跟日本人平起平坐,,終于有機會可以被化為“先進”國家的“皇民”,。朝鮮、南韓已經把所有跟日本殖民統(tǒng)治精神象征有關的建筑統(tǒng)統(tǒng)毀掉了,,代表日本殖民統(tǒng)治權威的朝鮮總督府也被拆除,,只剩其尖塔圓頂被整個吊起移到韓國獨立紀念館,置于一坑內,,象征已將日本殖民統(tǒng)治斬首示眾,。但在臺灣,當年的總督府還在,,成了現在的“總統(tǒng)府”,,全島各地都在重修或保留日本神社遺址,桃園神社則早已號稱是日本本土以外保存最完整的神社,。去年“九合一”選舉,,桃園市是綠營鄭文燦當選,于是現在桃園神社又在重修,,修完之后,,我估計一個金光閃閃的日本神社就要在前日本殖民地的臺灣誕生了。

扭曲臺灣人國家認同的歷史原因:日本殖民統(tǒng)治與國民黨“反共”教育

要解釋這個現象,,還是要回頭看臺灣歷史,。任何對光復后臺灣史的解釋,必須能一貫解釋“二二八”,、“國民黨獨臺化”,、“黨外/民進黨臺獨化”、“全島綠化/太陽花一觸即發(fā)”這四件事,。這些事件的總體背景是兩件事: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影響,,以及國民黨將“反共”壓倒民族主義的宣傳與教育。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大多數臺灣人被迫只能從日本的觀點,,也就是對立于中國的觀點,看待因日本侵略而挑起的“大東亞戰(zhàn)爭”和中日戰(zhàn)爭,。在日本殖民者的反中宣傳與教育下,,臺灣人不論是否自覺,與大陸上中國人的心理距離已極遙遠,。雖然他們在光復初期不會用“我是日本人”來稱呼自己,,但他們的認同已受日本殖民統(tǒng)治以及“皇民化”運動影響,在面對從大陸來的國民政府和中國人的時候,,難免發(fā)生認同的沖撞,。二二八就是這種認同沖撞的結果。

光復初期,臺灣民眾主動發(fā)起歡迎祖國熱潮,,但兩岸間的心理隔閡并沒有一夕消失,。反之,由于國民黨一方面輕忽了日本殖民統(tǒng)治對兩岸人心所造成的裂痕,,許多舉措(尤其“白色恐怖”)深化了臺灣島內的省籍矛盾,,一方面又為了國共內戰(zhàn),而對日本在臺的殖民遺毒未曾徹底清算,。并且,,國民黨的民族主義主要是訴諸感性的鄉(xiāng)愁與反共,無法有效化解本省人對中國的不信賴,、敵意和無知,。于是,以臺灣本省人為主力的“黨外”運動,,自然會以“認同”作為動員反國民黨力量的訴求,,從“反國民黨”變成“反中國”的“臺獨”運動。而“臺獨”一方面有賴于美日支持,,必須強化臺灣老百姓對美日的親和感,,一方面要在臺灣史上尋找對立于中國的認同的基礎,也很自然就會找到被日本用臺灣作為基地來侵略中國的日據時期,。這就是現在“臺獨”的“去中國化”與“再皇民化”形成一體兩面的原因。

目前情勢已相當緊迫,。由于大陸在1979年初發(fā)表的全國人大《告臺灣同胞書》中就提出“兩個寄希望”方針,,就是“寄希望于1700萬臺灣人民,也寄希望于臺灣當局,。”2005年3月“胡四點”在放棄寄希望于阿扁當局之余,,又再重申“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絕不改變”。但是,,臺獨和日本右翼現在正在加緊布局,,打算在明年1月的選舉中,堅持不承認“兩岸同屬一中”,,而能得到過半選票勝選,,使九二共識和“寄希望于臺灣人民”方針同時面臨嚴峻考驗。

美日是阻礙兩岸統(tǒng)一的主要外力不反美日實際是“拒統(tǒng)”

鳳凰歷史:為何理性統(tǒng)派在反“臺獨”的同時,,一定也會反對美國,、日本?

石佳音:這個問題需要澄清,。首先,,統(tǒng)派不是反對美、日的一切,而是反對美日阻礙兩岸走向統(tǒng)一,。其次,,不是只有理性統(tǒng)派會反美反日,而是所有統(tǒng)派都會反對美日,。因為,,美日兩國是阻礙兩岸走向統(tǒng)一的主要外力。如果“統(tǒng)派”的定義是“積極追求或促成兩岸統(tǒng)一者”,,那么凡是統(tǒng)派當然都會反對美,、日。反之,,如果有人說他支持中國(終極)統(tǒng)一,,卻又不反美反日,那么他實際上是想要兩岸永遠維持分裂現狀,,這也就是國民黨的“獨臺”立場,。國民黨雖然也反對“臺獨”,理由卻是因為拒統(tǒng)(因“法理臺獨”會導致立即被統(tǒng)一),。因此,,如果我們厘清“統(tǒng)派”的定義,那么就會明白在現階段不反對美日實際上就是拒統(tǒng),,就根本不是統(tǒng)派,。

由于美國、日本想利用“臺獨”和“獨臺”牽制中國的復興,,不愿見到中國統(tǒng)一,,于是我們見到“臺獨”運動團體先后在日本、美國發(fā)跡,、成長,、移植回臺;我們也見到許多日本人,、美國人公開參與,、支持“臺獨”運動;美日政府更是以實際政策(如《美日安保條約》體系將武力介入的“周邊事態(tài)”范圍擴大到臺海),、對臺軍售等行動,,強化兩岸分裂現狀;至于臺獨與獨臺人物的親日,、親美言行,,更是罄竹難書。在今年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之際,,“臺獨”和“獨臺”紛紛視此為必須強化兩岸分裂的關鍵時機,。于是,“臺獨”大肆紀念日本“終戰(zhàn)”70年,完全從其殖民主子的角度回顧中日戰(zhàn)爭,;“獨臺”則力爭抗戰(zhàn)話語權,,阻礙兩岸聯(lián)手紀念抗戰(zhàn)勝利,其目標是要推動“兩個中日和約同時有效”論(實際上就是“兩個中國”),。

但是,,美日只將“臺獨”、“獨臺”視為其豢養(yǎng)的附庸,、鷹犬,,既利用、又鄙視,,而不想為他們付出太高代價,,尤其不愿為此與中國大陸作戰(zhàn)。因此,,美日雖支持“文化臺獨”,、“政治臺獨”,但是從不公開支持“法理臺獨”,。一旦“臺獨”搞得過火,,有可能把美國卷入時,美國還會跳出來滅火,??梢娝麄儤O為現實,只想將兩岸關系維持在分裂而不攤牌的狀況,,利用臺灣來消磨大陸的資源,,并掩護“臺獨”在島內持續(xù)深化“去中國化/再皇民化”的“教改”和宣傳,以期以最小的代價來牽制中國的復興,。長此以往,中國復興道路崎嶇,,臺灣人也難有尊嚴,。

因此,我們不能因為美日不敢支持“法理臺獨”,,“臺獨”也不敢強推公投制憲,,就抱持著愚騃的樂觀態(tài)度。因為只要“兩岸分裂現狀”持續(xù)下去,,兩岸人心的心理距離就不會“維持現狀”,,只會日益疏離。去年的“太陽花”,、“九合一”和今年的“反課綱微調”就是例證,。明年蔡英文上臺,“文化臺獨”必將更加強化,美國,、日本也會有更多在兩岸間見縫插針的機會,。長此以往,“心靈契合”越來越難,,兩岸統(tǒng)一的代價也會越來越高,。所以,我們不能只是反對美日在兩岸之間挑撥離間,,我們還必須采取積極的文化促統(tǒng)措施,,反制“文化臺獨”。否則,,即使抽離了外力干擾,,兩岸走向統(tǒng)一也必然阻礙重重。

對臺灣民眾而言“統(tǒng)獨”是個道德選擇

石佳音:對臺灣民眾來講,,“統(tǒng)獨”就是勢必要在“美日反中聯(lián)盟”和“兩岸共同復興”之間作出非此即彼的抉擇,。第三條路(所謂“維持現狀”)是不存在的,因為“現狀”從未,、也不可能維持,。妄想維持“兩岸分裂現狀”,就是有利于“臺獨”,。并且,,“群”的存在是道德的前提,群體認同就是道德的基礎,。因此“統(tǒng)獨”的選擇在性質上是道德性的,,是必須講求是非對錯的,不是像生活品味問題那樣“只要我喜歡,,有什么不可以”,。

我們只要對中國近兩百年的歷史稍有了解,就知道中國在19世紀的衰敗,、20世紀的戰(zhàn)亂,,以及兩岸目前的分裂、對立,,主要就是西方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殖民、干預的結果,。因此,,國家統(tǒng)一不是利益的計算,,而是道德的選擇,。家人得了絕癥,,救治困難,,我們不應計算“花錢救他有何好處”,;鄰居想侵占自家土地,我們更不應被利益收買而吃里扒外,。中國遭受外力欺凌將近兩百年,,現在好不容易復興有望,,臺灣全島卻日益仇中,、反中,,甘做美日的棋子,甚至歪曲是非而丑化中國,,并歌頌懷念日本殖民統(tǒng)治,,這種腆顏事仇的行為,根本就是不道德,。

“臺獨”大力鼓吹者,,實際上就是道德虛無主義,,借口多元文化、客觀面對歷史,,主張臺灣人民可以任意選擇群體認同(包括國家認同),。而這種歪風謬論大行其道,,已經造成臺灣社會解體,、道德失范(anomie),、民粹橫行,、是非蕩然,,結果對任何政治問題(也都是道德問題)皆無法理性討論,,遑論解決,。目前,,“臺獨”否定道德造成的文化浩劫已經顯現,。去年5月在臺北捷運隨機殺人,、造成4死22傷的鄭捷,,及其爭相仿效者,,就是臺灣目前這種反道德的臺獨思維推演至極端的“成品”,。總之,臺灣民眾必須對“統(tǒng)獨”進行道德上的反思,,然后在“美日反中聯(lián)盟”和“兩岸共同復興”之間作出抉擇。如果這個選擇做錯了,,不但親痛仇快,,臺灣社會也將永無寧日。

歷史敘事應該讓臺灣人感覺到跟大陸不可分割

鳳凰歷史:如果想讓臺灣的理性統(tǒng)派越來越多,,您覺得大陸應該做點什么?

石佳音:要增加臺灣人對中國文化的認同,首先中國大陸就要增加對臺灣的文化號召,。當臺灣在從上到下大搞“文化臺獨”的時候,大陸需要加大文化促統(tǒng)的力度,。第一步就是把孔子誕辰作為教師節(jié),兩岸每年能在同一天聯(lián)合祭孔。因為孔子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超越族群,、政權,、黨派,也超越近代史上所有恩怨的人。直到西風東漸,中國人被打到缺乏文化自信之后,他才被抹黑、扭曲,,才被我們拋棄。如果我們真要建立文化自信,還是要回到孔子那個時代,去看原始的儒家文化,,去體會孔子所講的儒家思想里有些什么真正的普世價值。孔子講的天下觀,、民本都是有實質意義的價值,,不像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那種程序性的價值,,程序性的價值都是手段性的,,孔子講的才是真正的普世價值,。大陸首先得肯定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價值,用這些價值來凝聚中國人,,才能對臺灣產生號召。

其次,在歷史敘事上也要讓臺灣人感覺到跟大陸的歷史不可分割,、共存共榮,。比如大陸去年發(fā)布的第一批抗日英烈名單里,,第一次把一些國民黨的,,還有一些國共以外的抗日烈士放進名單里,這是正確的,,但是還沒有納入日本殖民統(tǒng)治下臺灣本省的抗日英烈。大陸首先得強調:兩岸中國人同時遭受日本的侵略,,兩岸的分離是因為帝國主義勢力的介入,而不是雙方之間有不共戴天的仇恨,。兩岸的分離是不正常狀態(tài),,而常態(tài)是彼此都屬一國,。大陸必須首先在對歷史的記述、傳承上,,要有這樣一個大格局,。

我贊成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最后一句話:“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對于所有在鴉片戰(zhàn)爭以來,,為了中國強盛而犧牲的人,不要管他的民族,、地區(qū),、黨派、路線,、意識形態(tài),,都應該算作我們中華民族的烈士。要有這樣一個胸襟,,才能夠在對歷史的回憶,、記述跟紀念中,把臺灣包容進來,,讓兩岸共享同樣的史觀,。去年是甲午戰(zhàn)爭兩甲子,今年是馬關條約兩甲子,也是抗戰(zhàn)勝利,、臺灣光復70周年,。這兩年是重建兩岸文化聯(lián)系跟歷史連結的關鍵年。臺獨也知道這兩年的重要性,,正加緊推動去中國化和再皇民化,。我們必須大幅度加強在文化和歷史上反獨促統(tǒng)的作為和力度。

我還期待兩岸的中國人,,對綠營會做的一些事,,包括偷偷試探“法理臺獨”的紅線,繼續(xù)深化“文化臺獨”等,,要有高度警覺性,,要能一眼看穿,立即反應,。另一方面,,對于綠營常常假借的一些西方普世價值,要能夠知道它的真實意涵,,知道怎么拆穿臺獨的操作,。

這幾年我感到一個很不好的趨勢,一些陸生到臺灣會被民進黨吸引,,甚至有人參加“太陽花運動”,。他們無法區(qū)分臺灣“民主”表象的背后,是“臺獨”媚日反中的運動,。他們也無法區(qū)分民主跟民粹,,所以會把綠營從西方進口的一些很空洞、很空泛的所謂“普世價值”奉為圭臬,。如果大陸對綠營這種假民主沒有認識,、沒有防備,不但無法反擊綠營在臺灣搞的這套民主為名,、臺獨其實的操作,,也會使得中國大陸在走向法治化的過程中平添不可確定的變數。

石佳音

臺灣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