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10萬災民各自獨立行動或只是等待救援的話,10萬人都只是受害者,。如果大家共救的話,,10萬人就能發(fā)揮幾倍于10萬人的力量”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郭一娜發(fā)自東京 連日來,中國地震的消息也成為日本人關心的話題,。作為地震多發(fā)國,,日本的專家和民眾在為災區(qū)人民擔心的同時,更愿意把多年積累下來的地震救災經(jīng)驗教訓與國人分享,。
可考慮征集建筑工程人員
中林一樹目前擔任首都直下地震避難對策特別調(diào)查會座長,,是一位地震防災對策專家。
看了電視上轉播的畫面后,,中林意識到四川地震和日本地震的明顯不同,。他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日本房屋構造大多數(shù)是木質(zhì),而這次四川災區(qū)建筑主要是鋼筋水泥或者磚瓦等重構造房屋,。如果光靠手工來救災的話,,還是很困難的。救災時需要很多建筑機器,,比如電鉆,、起重機,發(fā)電機等,?!?/FONT>
在目前機械不足的情況下,中林建議,,可以考慮從各地廣范圍征集有過建筑工地工作經(jīng)驗的工人參與救援,,因為他們最懂如何撬起瓦礫和鋼筋。
民眾應樹立“共救”意識
日本在最近二十年來發(fā)生的地震中總結了許多教訓,,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單純依靠中央政府的行政力量和自衛(wèi)隊救援的“公救”,,受災者自身要超越受災意識,主動團結起來,,互助“共救”,。
中林舉例說,1995年阪神地震時,,消防隊的電話很難打通,,從燃燒的房屋中救出受災群眾的,、克服困難進行災后建設的大部分力量來自民間,,特別是“自治會”、“町內(nèi)會”(類似于中國的街道辦事處,,居委會),,這些組織成了抗災救災的核心力量。
“比如這條街上誰飯做得好,,就請他為大家做飯,,其他人有什么特長也都各自貢獻出來。大家過集體生活,,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做不到的事,,鄰居間互相幫助,就能辦到了,。如果10萬災民各自獨立行動或只是等待救援的話,,10萬人都只是受害者。如果大家共救的話,,10萬人就能發(fā)揮幾倍于10萬人的力量,。”
正是依靠這種共救意識,,日本才克服了救災和重建等難關,。中林期望中國在這次救災中也能運用這個經(jīng)驗。
編輯: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