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梟龍”組裝工作的巴方技術人員
“出口轉內銷”大有希望
當巴基斯坦為“梟龍”的到來而歡呼之時,中國航空企業(yè)在該項目上的成功也令外媒贊賞有加,。據英國米德蘭出版社推出的《中國戰(zhàn)機:1951至今》一書介紹,,“梟龍”的發(fā)展過程歷經波折,在經過長達10年的研發(fā)與測試后,,該項目終于步入全速生產階段,。由于巴空軍已開始裝備該機,此舉將為“梟龍”開拓國際市場奠定基礎,。
“梟龍”在國際市場上的主要競爭對手是美國的F-16(尤其是二手F-16),。就整體作戰(zhàn)效能而言,其與F-16A/B基本相當,,空戰(zhàn)能力略強,,對地攻擊能力稍弱(外掛能力較小)。
目前,,中巴雙方正開展該機的后續(xù)改進工作,,其一是升級航電系統(tǒng),重點在雷達和傳感器,、電子戰(zhàn)、數(shù)據鏈等,。其二是提升發(fā)動機推力與加裝推力矢量技術,,改善飛機機動性,。第三是提高武器酬載能力,“梟龍”的載彈能力為3.6噸,,未來計劃提升到5至6噸,。
英國航空專家耶菲姆·戈登認為,“梟龍”是中國軍用航空工業(yè)首次引進外資,,根據國際市場需求,,按照市場規(guī)律運作的國際合作項目。早在研制之初,,該機的設計思想就被確立為:既要突出高的綜合作戰(zhàn)效能,,又要突出低的采購和裝備費用,以適應現(xiàn)代化戰(zhàn)爭及發(fā)展中國家的需要,。
戈登分析稱,,“梟龍”項目已進行10年之久,除了巨額利潤,,中國從中獲得的好處還體現(xiàn)在兩方面,。首先,該項目給中國航空工業(yè)的軍貿模式帶來了質變:“梟龍”的研制有非常強的針對性,,完全依據巴基斯坦空軍的需求,,徹底突破了過去“有什么,賣什么”的僵化模式,。其次,,“梟龍”是由中航工業(yè)集團自己出資,并引入客戶投資,,中巴雙方合作推動的項目,,沒有占用國家的資源。未來,,它很有希望經國外用戶試用后再“返銷”解放軍,。(特約撰稿 李倩玉)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相關新聞
- · 美媒稱中國神秘“黑盒子”可摧毀反輻射導彈
- · 巴基斯坦立足“梟龍”本土化 減少中國組件輸入
- · 新媒猜測中國五代戰(zhàn)機性能不會超越俄T-50
- · 印度793架米格-21迄今已有300余架毀于事故(圖)
編輯: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