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資訊 > 軍事 > 防務觀察 > 正文 |
|
新華網(wǎng)北京9月14日電(記者 欒海)日本探月衛(wèi)星“月亮女神”在種子島騰起的煙霧中飛身趕赴月球,。與其“前輩”相比,,“月亮女神”有什么探月新手段?這顆衛(wèi)星可能會遇到哪些挑戰(zhàn),?近年來的探月熱潮因何而起?對此中國空間技術研究專家龐之浩給予了一一解答,。
有何異同
龐之浩指出,,“月亮女神”在飛入環(huán)繞月球的軌道后,其主衛(wèi)星會先后釋放兩顆子衛(wèi)星,,后者將分別在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和背面,,探測月球的重力場分布和月球表層結構,,這種方式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主衛(wèi)星的環(huán)月軌道距月面很近,,約100公里,,這有利于顯著提高探測分辨率。
“月亮女神”攜有14臺探測儀,,這在探月衛(wèi)星中可謂“全身披掛”,,從理論上說,它可以承擔繪圖,、拍照,、測量等“前輩”衛(wèi)星的所有探月任務,而且由于采用了新技術,,這些儀器的探測精確度不同以往,。
“月亮女神”屬于繞月衛(wèi)星,還無法像美國,、蘇聯(lián)的部分探測器一樣在月球著陸,,目前它也不準備像去年歐洲航天局SMART-1探測器那樣,在“退休”時以撞月方式為科研發(fā)揮余熱,。
難度幾何
探月對遠距離測量技術,、熱控技術、軌道設計等的要求很高,。如何在向陽,、背陰時或出現(xiàn)月食后保證探月衛(wèi)星的正常溫度;如何使衛(wèi)星適時,、準確地變軌,;怎樣使其在工作時始終將探測儀對準月球,把通信天線對準地球,,讓太陽能電池翼朝向太陽,;這都是不易解決但事關探月成敗的技術難題。
龐之浩認為,,對于“月球女神”來說,,它在距月面很低的軌道上飛行固然能更清楚地端詳月球,但這對其軌道維持來說是個挑戰(zhàn),,而且可能影響遙感器觀測月球的幅寬,。
“日本過去的航天器還有系統(tǒng)集成能力、可靠性不高的問題”,,龐之浩指出,,曾有一些探測器的各項性能指標都很高,但入軌后往往因太陽風等外部影響或內部意外損壞而發(fā)生故障,,克服這些問題還需不斷實踐,。
意義何在
開發(fā)月球者,皆是受益人,。
月球沒有大氣,,磁場微弱,內含礦藏,,引力只及地球的六分之一,。龐之浩指出,這樣的條件使月球成為建造高真空微重力實驗室,、太空天文臺的理想場所,。對月球礦物和水冰的研究,有望就地取材研制火箭燃料,,使宇航員更便捷地飛赴火星甚至其他天體,。
專家們還設想在月面大面積鋪設太陽能電池板,積蓄電能,;提取月壤中的寶貴元素,,就地生產(chǎn)核電。而美國“阿波羅計劃”的探月技術曾對該國信息,、材料,、控制技術影響巨大,約有3千個探月技術項目轉為民用,。
在遠去了美蘇競賽的余音后,,不少國家經(jīng)過理性思考都看到了探月的重要意義。因此,,近些年來探月逐步升溫乃水到渠成之事,。
據(jù)龐之浩介紹,考察月球的方式有探月,、登月和駐月,,探月又分為繞、落,、回三階段,。目前,除美國,、俄羅斯外,,其他相關國家都在為成功繞月不懈努力。
編輯: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