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將印度尼西亞“帕拉帕-D”商業(yè)通信衛(wèi)星發(fā)射升空,。
變軌技術無助導彈突防
中國的神舟載人飛船試驗成功后,有一種觀點認為,,飛船的成功運行標志著中國已經(jīng)掌握了大氣層外機動技術(即變軌技術),,而這一技術可以用于彈道導彈突防,亦即彈道導彈在大氣層外主動規(guī)避攔截彈的攔截,,所以中國已經(jīng)掌握了對付美國導彈防御系統(tǒng)的殺手锏,。這一觀點在中國的安全問題學者和大眾中間普遍流行,相關說法也被西方媒體廣泛轉載和引用,,造成了一定影響,。
實際上,上述觀點缺乏有力的依據(jù),。
筆者的推演如下:通常情況下,,彈道導彈在中段飛行過程中只受重力作用,彈道形狀為拋物線,,容易被攔截方預測,,并將預測結果用于攔截。為了讓防御方不易預測進攻導彈的位置,,進攻方讓導彈在大氣層外變軌,。為此,進攻導彈需要攜帶額外的發(fā)動機和燃料,。結果,,進攻導彈在不能減小其攜帶的核彈頭和其他部件重量的情況下,只能損失一定射程,。
攻防對抗開始后,,為了實現(xiàn)突防,進攻彈頭在重新進入大氣層之前必須不斷實施變軌,,而這需要大量燃料,,遠遠超出進攻導彈的運載能力。筆者的研究表明,,進攻導彈難以維持這么長時間的機動,。
另外,這一方案也會帶來額外的負擔,。由于增加了一套變軌發(fā)動機系統(tǒng),,系統(tǒng)的復雜性大增加,,而可靠性則銳減。再者,,導彈為了突防,,還會有隱身和誘餌等手段,而變軌發(fā)動機工作時產生的尾焰和加速度,,則使真彈頭成了目標群中最醒目的目標,,讓隱身等手段全都白廢,反而導致彈頭在不能變軌的時間段內變得極其脆弱,。
綜上所述,,第一,太空機動變軌技術中國早已掌握,,不需要利用神舟載人飛船或其他太空計劃來開發(fā)這一技術,。第二,太空機動變軌技術本身無助于提高中國彈道導彈的突防能力,?!爸袊奶沼媱潟岣邔椡环滥芰Α钡恼f法,實際上是有損于中國國家利益的,。危害之一是夸大了中國的軍事實力,,誤導了公眾,;危害之二是賦予了中國載人航天以及其他和平利用太空計劃本不具備的軍事意義,,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際太空合作,還為“中國威脅論”提供了彈藥,。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相關新聞
- · 中國為印尼發(fā)射的衛(wèi)星已進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 · 中國火箭家族添新成員 “長征六號”研制啟動
- · 美國研究人員宣稱破解“北斗”衛(wèi)星信號編碼程序
- · 長征火箭13年來首度故障 印尼衛(wèi)星發(fā)射未順利入軌
編輯: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