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也未必能夠保證一生都是順風滿帆,,春風得意,。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有些挫折,、尷尬,、困境甚至逆境、危機都是正常的,。而高人與常人,、偉人與凡人之間的區(qū)別,可能主要表現在面對逆境時的策略是不是得當,,而他本人又能否作到笑對尷尬,,并努力走出危機的過程中。
作為上個世紀中國最偉大的男人之一,,毛澤東的人生之路并不平坦,。但他堅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而不為各種艱難困苦所滯,,并以其堅忍不拔的耐力,、愈挫愈奮的毅力和絕處逢生的智力走出險境,并成就了一番偉業(yè),。
當然,,有些尷尬,其浸入內心的某種苦楚,,也許是無法撫平的,。有的困境雖然走出,其對自己的傷害并因為自己采取的激烈行動而對別人的傷害以及對社會歷史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也可能是沒有辦法徹底消除的,。
尷尬是一種精神上的緊張,、不協調和矛盾的狀態(tài),它由外界作用于內心而形成,。承受這種尷尬并努力破除這種尷尬,,確實是一種人生的大學問。
毛澤東因其較大幅度的人讓姿態(tài)對中國歷史的深入參與而遭遇著各式各樣的反應和作用,,又因其性格上的孤傲和作法上的執(zhí)著而受到相當的非議或抵觸,。而且,明槍暗箭都會隨時襲來,,這讓毛澤東的人生之旅無時不處在風險和挑戰(zhàn)之中,。
毛澤東自有他一流的逆境攻略,那就是彈性有度,,絕地反擊,。整整五十五年的黨內政治生涯,,他忍受著、化解著,、騰挪著,、運籌著、迎擊著,、推檔著、接納著八面來風,,并以其錚錚傲骨巍然屹立著,。
本文試從毛澤東的一生中的十次相對嚴重的危機以及他對危機的處理中,感受毛澤東高人一頭的逆境攻略,。
一,、割據井岡山
毛澤東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理論是從秋收起義開始演繹的,,但這一起義卻險些如稍早進行的南昌起義和稍晚進行的廣州起義一樣淪于失敗,。
當時黨可以號召和發(fā)動的工農力量沒有原來想象地那樣大,,以舊軍隊為骨干輔之于工農武裝的起義隊伍也沒有原來想象的那么有戰(zhàn)斗力,,分散各處未經事先訓練和整肅的臨時發(fā)動的武裝也沒有原來想象的那樣富于組織紀律性,。四個團中,,第四團嘩,,其他三個團在會攻長沙的過程中都遭遇了強烈的抵抗甚至反撲,。情急之下,,認識到攻打長沙簡直就是一次以卵擊石行動的組織者毛澤東選擇了激流勇退,。整頓隊伍,養(yǎng)精蓄銳,,生聚教訓,,以利再戰(zhàn),是他清楚地看到敵強我弱的態(tài)勢后的第一感,。于是,,在經歷了重大犧牲和挫折包括陣亡了總指揮盧德銘和把一個師四個團縮編為一個團(只有一營和三營)后,在進行了三灣改編后,,在與井岡山的兩股政治傾向并不是如水一樣清澈的山大王王佐袁文才取得聯系并進行了相當誠懇和大方的公關交往后,,毛澤東的部隊在井岡山設立了后方醫(yī)院,并有了一個可以依托,、進可攻退可守的戰(zhàn)略基點,。在此之后,七百人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東襲西擾,,打下了井岡山周圍的寧岡,、茶陵、遂川等城鎮(zhèn),,并建立起第一個工農政權,。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個“圈子”(高崗語)或“山頭”(毛澤東語)初步創(chuàng)立,。在這里的近二年時間,羅霄山脈中段的這個在當時還不是很有名的所在,,居然在后來走出了共和國十大元帥中的五位(朱彭林陳羅),。
從攻打大城市敗退山溝,這已經是逆境,。但是畢竟,,毛澤東用工農武裝割據的策略保存并壯大了這支武裝并藉此開始了自己的軍事生涯。而且,,通過在敵人力量薄弱的地區(qū)建立根據地的策略也確保了紅旗可以打得長久,。從邏輯上而言,這本來是一次對危機的英明化解,,即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可是,,毛澤東的作法被中央認為是逃跑或軟弱,,因為其沒有貫徹原擬定的秋收起義會攻長沙的計劃和目標。于是,,他的中央正治局候補委員被免并因周魯傳言的扭曲而成為“無黨人士”的師長,。這無論如何對毛澤東是一次重大的打擊。
但毛澤東沒有因此而消沉,,他隨即組織了與朱德部隊的會師和整編,,并在紅四軍建立之初就擁有了五個團的工農武裝。再與彭德懷的平江起義武裝會師后,,曾經在中國革命史上威風八面并直接構成紅軍長征主力的紅一軍團和和紅三軍團的班底由此搭成,。雖然在紅四軍七大上與朱德陳毅等發(fā)生較為激烈的沖突并暫時退隱,但很快在中央(李立三和周恩來)的支持下官復原職并因為紅四軍九大的統(tǒng)一思想而讓“朱毛”紅軍逐漸發(fā)展為一支讓敵人分外頭疼的勁旅,。在共產國際的名人錄里,,朱德和毛澤東成為中國*領導人最早享受上墻待遇的精英之選。
在井岡山適應并運用成熟的游擊戰(zhàn)爭法則在以后進軍贛南閩西并建立中央根據地的過程中也成為實用而有效的重要原則,。中央大員們的分批進入以及在瑞金成立的蘇維埃中央臨時政府(毛澤東任主席),,在相當程度上認可了朱毛的割據哲學。毛澤東以他的忍辱負重和實事求是為中國革命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蘇聯道路的奪權道路,。
編輯:
張學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