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資訊 > 軍事 > 臺海風云 > 正文 |
|
對此,,臺“國安部門”高層官員也表示,,臺灣南北海域的海況十分復(fù)雜,海底地形變化多樣,,尤其適合敵方潛艇隱藏,,臺軍現(xiàn)有兵力難以對其構(gòu)成威懾。所以,,必須遵循“以潛制潛”的思路,,引進強力的常規(guī)潛艇解決問題,由此可見,,這次“三方合作計劃”實際上具有高度的戰(zhàn)略意義,,美日借提升臺軍作戰(zhàn)能力封堵臺海兩端的防線“缺口”,無疑是鞏固第一島鏈的積極作為,;而15艘蓄勢待發(fā)的“春潮”,,則正是用以達到這一目的的秘密武器。
“完美”計劃胎死腹中
然而,,如此“完美”的計劃,,最終還是由于一些障礙而胎死腹中。文章透露,,盡管臺灣當局一度寄予厚望,,美方幾經(jīng)評估后卻在今年8月告知臺方,稱如果實施翻新舊艇的方案,,雖然能夠提早交貨時間并節(jié)約金錢,,但相關(guān)的備用零件與維修服務(wù)很難跟上,這批潛艇勢必成為缺乏后勤支援的“失血兒”,,戰(zhàn)斗力將無從保障,。而倘若采取由美方重開生產(chǎn)線組裝新艇的做法,又將面臨成本超支的困境,,其原因則在于承包商擔心該型潛艇今后“沒有市場”,,所以為一次性賺夠足額利潤而不斷抬價,將缺乏交涉籌碼的臺方當成了“提款機”,。
左右為難之下,,臺灣的潛艇夢就此再度擱淺。隨著日本防長小池百合子等親臺派官員在政壇變動中相繼離職,,三方交易的契機也漸成泡影,。最新消息指出,,這項價值100億美元的軍購計劃,目前已回到“從零開始”的狀態(tài),,各方幾個月的工作都成了“白忙”,。
不過《亞洲周刊》同時也指出,盡管這次臺灣的企圖破產(chǎn),,但這只會進一步刺激其對新銳潛艇的渴望,。而從這起事件反映出的地緣政治動向來講,臺灣當局視外來庇護為維系自身生存的支柱,,美日兩國也希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臺灣的價值以抵消大陸不斷增長的影響。特別是在前者不斷沖擊大陸政策底線,,令臺海局勢充滿變數(shù)的當前,,上述三方基于共同利益所形成的軍事協(xié)作究竟會向何處去,理應(yīng)受到各界的共同關(guān)注,。
作者:
萬鈞
編輯: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