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資訊 > 視點 > 正文 |
|
近來,,陳水扁屢次三番向聯(lián)合國秘書長、安理會主席致函,,要求“以臺灣名義加入聯(lián)合國”,,還要搞什么“入聯(lián)公投”。美國這次確實沒給他好臉色,,在官方層面,,國務院發(fā)言人表示“不支持”,還借謝長廷訪美之機施壓,,美國各大智庫也嚴詞呵斥,。既然美國已經(jīng)發(fā)話了,按理說,,陳水扁也該有所收斂了吧,?但事實正好相反,陳水扁已經(jīng)放出話來,要再接再厲,,還要再致函,、再提案,還要搞什么萬人大游行,,所謂的“入聯(lián)公投”也緊鑼密鼓地一步逼近一步,。弄得世人都不明白了,直呼,,“陳水扁執(zhí)意自殺,,美國又能如何,?”
美國真的不能“如何”嗎,?
前兩天,與美國兩位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聊天時談及臺灣問題,,隱隱覺得有點不對勁,。一位是外交政策關系委員會的易明女士,另一位是喬治·華盛頓大學的何漢理教授,。他們都認為這是陳水扁“選舉”的需要,,明年“大選”后這個議題就結(jié)束了。易明女士抱怨說,,臺灣問題在中美關系間應該不是問題了,你們的立場我們知道,,我們的態(tài)度不會變的,。何教授則覺得大陸應該采取措施,給臺灣一些“國際空間”,。他還提出一個問題:大陸堅決反對臺灣方面修改“中華民國”的“國號”,,但同時又不允許它在國際場合使用“中華民國”,這難道不是自相矛盾嗎,?
還有一件事,,也許并未引起大家的關注。今年年初陳水扁同樣以“臺灣”的名義申請加入《聯(lián)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援引聯(lián)合國2758號決議,,以“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為由,拒絕了陳水扁的申請,。但蹊蹺的是,,美國在臺協(xié)會主席薄瑞光卻宣稱,美國和臺灣一樣,,無法認同潘基文的回函,,美國不支持潘基文引用2758號決議,拒絕臺灣加入此公約的申請,并且臺灣可以廣泛向外界宣傳美國這一態(tài)度,。
這是什么意思呢,?也許說白了就是:1971年通過的聯(lián)合國2758號決議沒有說“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更沒有說“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的只是“一個中國”的決議,。你大陸認為“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我并不承認,。換句話說,,雖然美政府宣稱堅持“一中政策”,但他的“一中”與我們的“一中”是不一致的,。
也許也正因為如此,,陳水扁在本月初接見美國前助理國務卿幫辦薛瑞福時才接連質(zhì)問,“對以臺灣名義加入聯(lián)合國進行公投,,到底哪一點出了問題,?是加入聯(lián)合國、還是以臺灣名義還是‘公投’本身,?不用臺灣名義,,難道要用中國臺北?或是臺澎金馬,?”
這幾年大陸一直依靠與美合作共同遏止“臺獨”的策略,,應該說對于防止“臺獨”勢力鋌而走險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美國卻在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問題上屢屢含含糊糊,、語焉不詳,。2003年臺灣“加入”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案的表決中,美國竟公然投票反對大陸的立場,,還公開發(fā)言支持臺灣有意義地,、實質(zhì)性地參與國際組織。美國國會方面更是每年必通過若干個支持臺灣加入國際組織的決議案,。就算在當前的局勢下,,美國對臺灣當局的“出格”舉動,也鮮見公開斥責,,僅僅是不痛不癢的“不支持”而已,,“反對”兩字很少見于公開場合。而最近美國也同意陳水扁此次中美洲之行往返均過境阿拉斯加,。所有這些,,不禁令人懷疑美國在與大陸共同遏止“臺獨”上到底是真心實意,還是虛與委蛇,?也許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中國這幾年發(fā)展勢頭不錯,。而美國則身陷中東泥潭,要保住美國的“老大”地位,,就得想辦法制止住中國的發(fā)展勢頭,。這兩年人民幣升值、貿(mào)易爭端,、近期的食品安全等問題多與此有關,,而在臺灣問題上打算盤無疑是最管用的。明擺著臺灣是中國的軟肋,,只要我想捏就捏一下,,不愁你不跟我配合。美國的如意算盤精明著呢,。
老祖宗說,,求人不如求己。事關我們核心利益的事,,還是要靠自己,,暫時性地跟老美合作也就算了,,長遠來看,,絕不能將寶壓在美國人身上。對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心里有底,。但作為臺灣問題的始作俑者,,美國是道避不開的坎。特別是在當前局勢下,,恐怕還要對美加大工作力度,,讓老美徹底明白大陸的決心,切實給陳水扁點顏色看看,。
前一段時間,,國內(nèi)有學者稱,要動用美元儲備的“核武器”,,著實把老美震了一下,,連布什都趕緊出來說話。也許此類的聲音可以多一點,,畢竟我們的社會也是多元的,,學者、媒體都可以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只有讓美國切實理解我們在“臺獨”問題上的決心,,他才會想辦法。只要他肯想辦法,,辦法總會有的,,也肯定能打到陳水扁的痛處。而下面兩個月,特別是9月份的“入聯(lián)”提案這一仗,,也許就是展現(xiàn)我們決心的一個機會,。同時,也是檢驗美國人意愿的一個試金石,。
作者系旅居美國紐約的撰稿人
作者:
劉玉印
編輯:
李新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