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的選擇曬出人性瓦礫
慘烈的大地震面前,,不同人士的不同選擇,,也晾曬出一些人性的瓦礫。
王石先生因為萬科剛開始捐款不多遭到炮轟,,他為自己及同情形的“少捐者”辯解:捐不捐是個態(tài)度問題,捐多少是個權利問題,,“200萬已盡到企業(yè)責任,。”對此,,有論者一語中的,,一個億也好,200萬也好,,你不應被強迫劃賬,,但是你也不能要別人對你的行為沒有態(tài)度。災難面前表現(xiàn)愛心,,除了少量輿論壓力之外,,如何選擇主要還是取決于人性的本能,,盡管也可以使用“社會責任”這樣的政治術語對公眾人物和公權階層進行道德層面以外的評判。
而生死抉擇面前,,人性更是纖毫畢現(xiàn),。此次地震中,有多位教師為護救孩子不幸罹難,,但那位在都江堰教語文的北大畢業(yè)生范美忠因獨特的見解一夜聞名:你有救助別人的義務,,但你沒有冒著生命危險救助別人的義務。為人師表的理想,,大災難面前你有一萬個理由不用去在意,,可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來說,保護女性和孩子恐怕還屬于最基本的公序良俗,,哪里需要用高尚與否去搪塞呢,。
至于北川廢墟里發(fā)出的“救救我,我是張書記”,,與其說是引人注意,,不如說是求生心切,算不上高尚,,也算不得可恥,,是人性的最真實折射。問題是,,面對“書記”的呼救和其他埋在廢墟中的群眾,,救援人員如何選擇。
□西風(江蘇 媒體從業(yè)者)
作者:
西風
編輯:
王平偉
|
更多新聞
鳳凰資訊
鳳凰圖片奧運火炬?zhèn)鬟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