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救災者的道德素養(yǎng),,難以讓人恭維
在26日舉行的教育部新聞發(fā)布會上,,新聞發(fā)言人針對不同的媒體、不同的記者或者不同的單位反復對受到地震傷害的同學或老師進行采訪,,提出要盡可能杜絕這樣的行為,。
教育部提出這樣的要求,顯然是從災區(qū)教師和學生的心理健康出發(fā),,但要遵守這樣的“規(guī)定”,,更需要媒體從業(yè)者和志愿者具有相應的道德修養(yǎng),不要反復去讓受災師生訴說自己的經(jīng)歷和痛苦的過程,。
在過去兩周的抗震救災中,,人們看到了一方有難、八方相助的愛心涌動,,但是,,在整個救災中,也存在雖是出于“愛心”,,卻不利于救災的不和諧之處,。
有的是無意之失,這取決于救災者的業(yè)務素質(zhì),。比如,,最近網(wǎng)上流傳“20條心理危機干預志愿者不能說的話”,這是極有針對性的,。很多時候,,我們確實因為不專業(yè),才導致說錯話,,不妨看看其中幾句:“我知道你的感覺是什么”,、“你能活下來就是幸運的了”、“你還年輕,,能夠繼續(xù)你的生活”,、“不會有事的,所有的事都不會有問題的”,、“時間會治療一切的創(chuàng)傷”,、“你應該要回到你的生活中繼續(xù)過下去”等等,有些不是很輕易地就會從我們嘴里說出來嗎,?因此,,幫助災區(qū)人民,需要相關的學問,,需要從業(yè)資質(zhì),,這一點不假,。為此,要求志愿者接受培訓或者有從業(yè)資質(zhì),,是必需的,。
有的則是有意之失,這取決于救災者的道德素養(yǎng),。雖然從大范圍看,,到災區(qū)參與救助,無論是媒體記者,,還是志愿者,,都是有愛心的表現(xiàn),但是有的人卻在愛心的旗幟下,,為了自己的“工作”而忽視了自己最應該做的是配合救災,。比如,不少網(wǎng)友就反復批評有的記者采訪剛從廢墟中救出的奄奄一息的傷員,,讓他談感想,;還有的沖進手術室,采訪正緊張準備做手術的醫(yī)生,;至于不斷采訪同一個災民,,讓他反復回憶地震失去親人的痛苦,更是把災民的隱私,、傷痛反復拿出來,、撕開來給大眾看。某種程度上看,,這些救災者的道德素養(yǎng),,難以讓人恭維。
因此,,站在災區(qū)人民的角度,,換位思考,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時,,不去傷害災區(qū)人民,,不給災區(qū)人民制造人為的“次生災害”,是救災中需要堅守的原則,。這考驗著救災者的業(yè)務素質(zhì),,更考驗著救災者的道德修養(yǎng)。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
早報評論專欄作者熊丙奇
編輯:
王平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