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浩:發(fā)揮作用,。
何亮亮:因為大家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
鄭 浩:對,,其實有時候這些民間的團體,,這些志愿團體他們在某種程度上要比政府的大規(guī)模的營救還有一個輔助的作用,,有一個好處就是他們可能比較熟悉當地的一些情況,。
何亮亮:他可能比較靈活,。
鄭 浩:就是當地的那些。
何亮亮:就是有當地的志愿者一起加入的話,。
鄭 浩:對,,我記得我在04年報導東南亞大海嘯的時候,在斯里蘭卡,,斯里蘭卡這樣的一個相對來講比較落后的國家,,比較窮的國家都有自己的志愿隊伍,都是大學生參與當地的救援活動,,派水,、派米、派糧食,,建立臨時的醫(yī)療點等等,,做的非常好。
何亮亮:然后這樣的一個志愿者的隊伍他一旦形成了,我相信他們以后可能還會以某種方式保持聯(lián)系,,對吧,?
鄭 浩:對。
何亮亮:雖然我們來自天南海北,,但是我們?yōu)榱艘粋€共同的目標,,為了救災,我們現(xiàn)在走到一塊兒了,,以后我們肯定會分開,,我們分別回到自己所在的地方,但是如果再出現(xiàn)類似的災害,。
鄭 浩:馬上就調動起來了,,馬上就組織起來了。
何亮亮:對,,所以這種形式本身他以后會存在下去,這就是一種公民社會的一種雛形,。公民社會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當中是缺位的,,中國人過去是強大的,官方總是比較強大的,,民間他是一個很分散的,。
但是因為現(xiàn)在中國有了30年的改革開放,你可以看得出來,,因為有了改革開放,,所以這次面臨這樣一個空前的大地震的時候,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的抗震救災的能力就遠遠的超過了唐山大地震,。
鄭 浩:對,,其實我也在想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共青團組織,,從中央到地方的共青團組織,,能不能也建立一個比如說是常設的一個專門的年輕人的志愿的組織,一旦有大災發(fā)生的時候立即調動起來,,因為我們知道中央的共青團組織他已經,。
何亮亮:他們現(xiàn)在也有。
作者:
時事開講
編輯:
王平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