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青海玉樹發(fā)生地震后的第七天,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青海玉樹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決定舉行全國哀悼活動,,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截至4月20日17時,,青海玉樹強烈地震已奪走2064位同胞的生命。在這一天我們舉國哀悼,,共同送別我們逝去的同胞,。也許你還記得,在2008年,,我們也是在汶川地震后的第七天,,舉國鳴笛,為在汶川地震中的逝者送別,。
國家哀悼日承載了多少意義,,沒有人能說得清,但是我想至少有兩層含義:首先,告別災難的儀式是對災區(qū)的幸存者最重要的心理治療方式之一,,其目的就是讓他們自己真正去面對這個無法改變的事實,,這雖然是痛苦的,但是只有面對事實,,才能真正恢復過來,。其次,哀悼日儀式對于我們這些還活著的人有更重要的意義,,那就是讓我們珍視生命,、活在當下。
青海玉樹的時鐘定格在4月14日7時49分,在那一刻來臨之前,,那些逝去的同胞和你我一樣享受著自己的生活,,但就在死神降臨的那一秒鐘,有多少人的生命時鐘就此停止,,有多少人的一生從此改變,,讓我們不得不感嘆生命的無常——倘若那樣的天崩地裂就發(fā)生在你我自己腳下,,結果又會如何,?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次災難的幸存者,。如果死里逃生的是我們自己,,那么在我們眼中,這個世界將是怎樣,?從死神面前回到人間,,空氣可能變得格外清新,每天的陽光都更加燦爛,,我們再也不會輕易浪費生命中的每一秒,。
我們總是事過境遷再后悔原來錯過了那么多生活的美好,從而唏噓不已,,于是生活就由一個又一個的遺憾連接起來,。怎樣才能讓我們的生命中少一些遺憾?不妨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當做最后一天來度過,,把生命中的每個人都當做自己的最后一個旅伴,。所謂“活在當下”就是“饑來吃飯困來眠”,簡單說就是“該吃飯時專心享用菜肴,,該睡覺時便全心休息”,。有人會說,我們不是每天都在這樣生活嘛,!果真是這樣嗎,?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是吃飯的時候還在想著其他事情,睡覺時不知為何人何事輾轉反側,,應該負起家庭的責任時卻又三心二意地“梅開二度”……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活著”罷了,距離“生活”卻相去甚遠,,如果生命就在此時結束,,你會不會因沒有享受到真正的生活而后悔和遺憾?
當然,,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也許都會抱怨社會和工作的節(jié)奏太快,沒有給我們那么多機會去享受,。尼采的《查拉斯圖拉如是說》把人生歸納為幾個階段:第一是“駱駝”的階段,,千辛萬苦地努力去滿足社會對人的要求,,大多數(shù)人都在這個階段掙扎,;第二是“獅子”的階段,即“要到自己想要”,,這是一個功成名就的階段,,這個階段的人們憧憬得到更多的財富、更大的名譽和更高的個人價值,。也許現(xiàn)在正在青海玉樹災區(qū)第一線,、不求回報地做著自己力所能及貢獻的李連杰,就屬于人生的這個階段,。在經歷了印尼海嘯的生死考驗后,,李連杰完成了一個從“功夫皇帝”到慈善家的轉變,同時他正在回歸尼采所說的人生第三階段,,即“嬰兒階段”,。李連杰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一句古話:“人人皆有如來本相?!?/P>
有人質疑,,李連杰是在作秀。實際上對于明星做慈善是“作秀”的質疑始終不絕于耳,。即便是“作秀”,,又怎樣呢?我們每個人不是都在自己的人生舞臺上“秀”著嗎,?如果做慈善也是在“作秀”,,我們不妨都秀一秀。如果每個人都能這樣“秀”,,這個世界會更好,,不是嗎?
在舉國哀悼的這一天,我們滿懷悲傷與沉痛悼念逝去的玉樹同胞,,因為我們同根同種,,骨肉相連。但是悼念日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悲傷,,還警醒生者珍惜生命,、活在當下。這,,也許就是災難給予我們的布施吧,。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陳泰然
編輯:
張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