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上午10:00,,汽笛長鳴,,山河同哀,,國旗緩緩降下,。這是汶川地震兩年后,,又一個沉痛的三分鐘,,五星紅旗第二次為普通死難者而降,,全國民眾第二次為素不相識的同胞駐足泣立,。
早在1998年,,南方洪災之時,年輕的法學博士郭光東發(fā)出了降半旗為遇難者致哀的呼吁,,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一呼吁直到10年之后,才變成現(xiàn)實,??峙旅總€人都還清晰地記得2008年5月19日的那個下午,無論你在何處,,當聽到那一聲聲長鳴的汽笛,、警報,都會內(nèi)心中生出一種震顫,。我們相信,,那個時點,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是真正肅穆,、悲慟的,。
今天,又是這樣一個時刻,。這場新的強震已經(jīng)過去一周,,關于青海玉樹那些苦難的影像不斷傳來,我們一次次為那些傷痕累累的面容而流淚,,這一刻,,讓我們再次在心底,,把那些不幸者都當作我們的親人,肅立,,致哀,。
從1998到2008,再到2010,,如果說第一次國旗為黎民蒼生而降,,是一次突破,那么這一次,,我們可以感受,,國家對人性的尊重,已經(jīng)步入一種常態(tài)化的軌道,。
而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兩次強震的創(chuàng)痛,對于人性的理解與尊重,,能否會有一些進步,?我們可以試著在內(nèi)心拷問自己——
地震的死難人數(shù)不斷攀升,從最初的700余人,,到最新的2000余人,,我們是否只是震驚于數(shù)字的倍增,還是真切地感受到,,這數(shù)字背后,是一條條曾經(jīng)鮮活的生命,,而每增加一個數(shù)字,,就會有一個家庭陷入無限的悲痛?而如果,,這場震災不是這般嚴重,,死難人數(shù)只有個位數(shù),我們是否就沒有了如今的震撼與悲傷,?
如果你的答案是后者,,如果你的悲痛不單是因為汽笛的長鳴所帶來的感官刺激,而是能夠感受到,,那些失去的生命就是自己的姐妹弟兄,,那么“我們都是玉樹(汶川)人”這句話,才會賦上最實在的意義,。
從兩年前的那場大震開始,,我們就有了這樣的認知:災難是一種成本極高的教育方式。無論是兩年前的5月,,還是今年的4月,,在若干天中,因為這樣的大震、苦難,,我們終于可以拋棄五步之內(nèi)的世俗,,無論你是在為房價而煩惱,還是為工作而糾結(jié),,只要一提到地震,,每個人的聲線都會變得柔軟,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會變得純凈,。因為,,看著那一道道開裂的地縫與傷口,是一種最深邃的生命體驗,,它可以最有效地喚起人們內(nèi)心對生命對人性的敬畏感,。
可是令我們稍感遺憾的是,當這種痛感散去,,那種對情感的麻木,,對生命的漠視,總會不時地顯現(xiàn)出來,,兄弟反目,、見死不救,這樣的主題經(jīng)常會登上報紙的社會新聞版面,。這最極端的表現(xiàn),,當屬前不久的南平慘案,我們在痛恨嗜血者的同時,,不得不反思,,地震帶給我們的敬畏感怎會消失得這樣快?
正因為這種教育的成本太高,,我們才希望,,這樣深刻的對生命的敬畏,不要總是靠這樣的災難來喚起,;我們才呼喚,,我們的惻隱之心能夠保持長久的濕潤,并固化為一種常態(tài),。具體來說,,面對西南旱災,盡管它帶給我們的震撼,,不如震災中生命的瞬間消亡,,但當?shù)匕傩丈畹牟槐悖覀円矐懈型硎艿捏w會,。
同樣,,對我們的國家而言,,正如前面所說,我們希望,,她對人性,、對個體尊嚴的尊重,真地可以成為一種常態(tài),。我們甚至期許,,即使是一場小小的礦難,她也會對其中的死難者表現(xiàn)出應有的哀悼,。
為了這樣的期許,,就讓我們從今天的這三分鐘開始,筆直地站立,,認真地哭泣,。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王子明
編輯:
張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