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 “六一兒童節(jié)”,兒童少年的百般身影,、千般氣象,,注定要鋪天蓋地而來。今日兒童少年,,明日國家棟梁,;今日朝陽花蕾,明日艷陽鮮花,,不過史上最牛的展望兒童,、稱頌少年的文章,一百多年了,,仍非梁任公的《少年中國說》莫屬:“今日之責(zé)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在“國之不國”的年代,,“少年中國說”更多是一種道德意義上的精神圣餐,,然時隔百年,其現(xiàn)實意義仍舊振聾發(fā)聵:孩子是國之未來,,今天給予孩子什么,,將來孩子就還給這個社會什么;今天給予孩子多少,,將來孩子就還給這個社會多少,;今天以何種文明狀態(tài)教育孩子,將來孩子就以何種文明狀態(tài)矗立于世,。
給孩子一口井,,他可能是井底蛙;給孩子一個籠子,,他可能是金絲雀,;給孩子一片草原,他可能是一匹駿馬,;給孩子一片天,,他可能是一只雄鷹,。給孩子怎樣的世界,他們必將還世界怎樣的未來,。由此,,我們最該關(guān)注的不是孩子們擁有什么,而是我們是不是給了他們一口井,、一個籠子,,束縛了他們?
房地產(chǎn),、市政建設(shè),、資源開發(fā)和孩子的教育相比,國家的財政投入是否在經(jīng)濟與教育的天平上公允,?城里的孩子,、農(nóng)村的孩子,富人的孩子,、窮人的孩子,,他們是否能機會平等地享受相近條件的教育?不計其數(shù)的考試,、名目繁多的排名與責(zé)任,、民主、友愛,、平等,、堅忍、誠實的品格培養(yǎng),,教育的現(xiàn)狀究竟是接近前者還是靠近后者,?不遺余力地追逐名利、八面玲瓏地踐行潛規(guī)則,、習(xí)慣自然地居高臨下,,身旁成人們在滾滾紅塵中的長袖善舞讓孩子迷失判斷:大人該如何用身體力行為理想寫下高尚的注腳?烈日下的列隊迎賓,、精疲力竭的匯報演出,,這是在磨練孩子意志、彰顯少年才藝,,還是把孩子做道具以實現(xiàn)成人世界的諸般諂媚,?這些正是束縛孩子們成長的井和籠。
兒童節(jié),,源于二戰(zhàn)時期那些被虐殺兒童的慘痛事實,,由博愛主義、悲憫情懷等一系列可貴的人類文明因子共同賦予孩子的一種使命和心聲,,從全社會集體行動反對虐殺兒童,、保護他們的生存與健康等權(quán)利,,代代演進到今天,必然匯集而成一種文明觀:人類要平等,,孩子同樣要平等,;人類要自由,孩子同樣要自由,;人類要道德,孩子同樣要道德,;人類要尊重,,孩子同樣要尊重……
凡是人類共同遵守和向往的價值,同樣要賦予孩子們,,不能因他們的孱弱而剝奪,,不能因他們的幼稚而減少,不能因他們的嬌嫩而冷凍,。讓孩子誠實,,首先成人就不能制造謊言;讓孩子懂得關(guān)愛,,首先成人要有慈悲情懷,;讓孩子尊重我們,首先成人要彎下腰與他們平視,;讓孩子注重保護環(huán)境,,首先成人要與破壞環(huán)境的言行決絕……一萬句重復(fù)的說教,終究比不上一次親歷而為,。
走過60年的“兒童節(jié)”,,回望來路,“輕舟已過萬重山”,;展望前路,,路漫漫其修遠兮,世界的未來會怎樣,,答案就是我們今天給予孩子怎樣一個世界,。
作者:
馬九器
編輯:
賈思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