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世博園里的游客數(shù)創(chuàng)下正式開幕以來的最低點,。截至下午5時30分,,入園人數(shù)為7.88萬,僅為前一天的一半,。除了亞洲區(qū)的中國館,、日本館、韓國館等場館仍見排隊長龍,,不少歐洲區(qū)的“人氣王”排隊陣容都大幅縮水,。(《新快報》5月6日)
這兩天,世博游客人數(shù)牽動了不少人的心,。前三天,,也就是“五一”小長假期間,原本預計三天內可能有100多萬游客,,可實際游客只有55萬左右,。接下來的兩天,游客人數(shù)也不盡如人意,,于是不少人擔心,,會前7000萬人的游客目標將無從實現(xiàn)。
7000萬游客的目標是如何來的,?在上海世博會申辦時,有美國公司做了調查,,認為會吸引5000萬游客,,如果加大宣傳,游客人數(shù)還會上升,。而后來,,國際展覽局在多方考察后,認為可能達到7000萬人次以上,。這就是其由來,,而7000萬的預期意味著,世博會在184天內,,平均每天得接待近38萬多人,。僅就當前游客人數(shù)估計,,7000萬的預期目標確實很難實現(xiàn)。
此時,,很多人在分析原因,,其一,天氣,;其二,,宣傳;其三,,門票,。分析是必要的,但過分在意游客人數(shù),,甚至把游客人數(shù)當做世博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這就大可不必了。
回到世博本身的意義上來,,我們?yōu)槭裁匆贽k世博會,?或許其中有著一定的經濟目的,但這肯定不是最主要的,。世博會更像一個大舞臺,,它鼓勵人類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參與性,鼓勵人類把科學性和情感結合起來,,把各種有助于人類發(fā)展的新概念,、新觀念、新技術展現(xiàn)出來,,因此,,世博會被稱為世界經濟、科技,、文化的“奧林匹克”盛會,。回憶歷史,,人們之所以對一屆世博會有著深刻印象,,并不是因為它吸引了多少游客,而是因為它的主題,,在于其展示出了對人類文明產生重大影響的新成果,。
上海世博的成功應該體現(xiàn)在何處?個人以為,,最起碼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有重大成果展現(xiàn),;其二,,低碳理念得到廣泛傳揚,;其三,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其四,對上海,、對周邊,、對中國經濟社會產生強大拉動。尤其第四點,,現(xiàn)在江浙都提出“世博后花園”的口號,,可見,即使從最單純的旅游來看,,也不應該把眼光只局限在世博園區(qū),。
為什么有些人會這么重視游客人數(shù)?個人以為,,這是一種不自信的心理作祟,。怕被人說不成功,怕被人說不行,,所以千方百計,,要在各個方面,尤其是在表面超過別人,。相較于其他,,游客人數(shù)最直接最顯露,以至于許多人把游客人數(shù)當做世博會成功與否的最重要標準,。
“風物長宜放眼量”,,游客人數(shù)不是世博成功的唯一標準。還是讓我們把眼光離開游客人數(shù),,以更平和的心情,,更開放的姿態(tài),去欣賞世博,。如果世博能夠促進我們心理的成熟,,那么,這也是一種收獲,。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喬杉
編輯:
霍默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