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3月18日電 臺灣《中華日報》18日刊出社論說,,臺中市長胡志強日前出席一場兩岸經(jīng)合框架協(xié)議(ECFA)研討會時,遭人罵“臺奸”,。反對者耳聞ECFA即怒火中燒,,頭腦昏沉,哪有冷靜理性思辨其內(nèi)涵的心情,?臺灣有許多利民的措施,,在民粹炒作下不能推動,如何沖破民粹的桎梏,,還待大家一起努力,。
文章摘編如下:
臺中市長胡志強出席臺灣“中央大學”所舉辦的兩岸經(jīng)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ECFA研討會時,遭兩名大學生嗆聲,,從“嗆聲言詞”看來,,他們所要表達的都和研討會主題無關(guān),顯然不是為了ECFA而來,,而是另有意圖,。
首先嗆聲的楊姓學生,在胡志強致詞不久,,就從座位上站起來,,打斷胡市長的話,大聲表示他有話要先說,。這個動作意味他參與的目的是“來說話”,,不是“聽別人說話”,亦表示他對ECFA是怎么回事,,早有成見,。第二個鄭姓學生動作更大,他戴著口罩,,走向胡志強,,大罵胡志強是“臺奸”、“賣臺奸”達十余次,,校方出面制止時,,從他口袋取出了刀。
這起嗆聲風波令人震驚的是:ECFA在某些人心里,,居然視為“賣臺案”,,推動這個政策和肯定這個政策的人也就成為“臺奸”。循此邏輯,反對ECFA,,不就等于“愛臺”,?反對聲越大,反對動作越激烈,,便“更加愛臺”,。
當ECFA被炒作成“贊成便是‘賣臺’”、“反對便是‘愛臺’”兩極境地時,,反對者耳聞ECFA立即怒火中燒,,頭腦昏沉,哪有冷靜理性思辨其內(nèi)涵的心情,?這兩個年輕人在研討會場不聽主辦者與專家如何解說ECFA,,便鬧場、嗆聲,、羞辱首長,,說明問題不在ECFA是不是“聽不懂”,而是有人不想聽,、不要聽,,懂也裝作不懂。
這樣的人有多少,?我們無從估計,,惟可確信不是多數(shù)。然而,,人數(shù)雖不多,,聲音卻很高,動作也很夸大,,恰如一輛汽車狂按喇叭呼嘯過市,,必然產(chǎn)生令人不安的騷擾效果。長期以來,,臺灣有部分政客“念茲在茲,,隨時隨地”營造這個效果,這已成為他們的政治資源,,被當成“資源”的人民,,經(jīng)過政客不斷洗腦,有的自我催眠,,有的自我膨風,,久而久之,覺得自己就是“英雄”,。
媒體報道,,首先“發(fā)難”的那個楊姓學生是民進黨員,,在綠營所舉辦的群眾活動中,經(jīng)常見到他的身影,,不啻說明他對立場的堅持,,對藍綠顏色的分辨更重于對事實真相的了解。鄭姓學生罵“臺奸”不絕于口,,還身懷美工刀,,其思想之狂熱與偏執(zhí),也可見一斑,。
政治性的群眾活動,,參與者經(jīng)動員到場搖旗吶喊,乃不宣之秘,,凸顯投入反對行列者,不是對某些社會大計或公共政策有所不滿,,甚至根本不知政策是什么,,只因為背后有人叫他們?nèi)シ磳Γ麄儽闳鐟?yīng)聲蟲般的去喊口號,。
太多事實證明,,反對活動的發(fā)起者,反對標的不盡然是文宣所寫的,、嘴巴所喊的那些事,,而是不愿對手有比自己還優(yōu)的政治形勢,即使對社會有利的事,,他們也要全力抹黑,,高喊反對。
臺灣有許多富臺利民的措施,,在民粹炒作下不能推動,,如二○○○年的“核四停建案”,使臺灣社會損失了四千多億新臺幣,,又如一九九八年的“拜耳投資喊卡案”,,使經(jīng)濟發(fā)展蒙受極大損失,多年后的今天,,仍令人感嘆不已,。
臺灣政客借民主之名,將民主炒作為民粹,,為公認之事實,。民主與民粹之別,在于前者是基于公眾利益之需要而集思廣益,,后者則為圖一己私利唯我獨尊不容異見,。如何沖破民粹的桎梏,,還待大家一起努力。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編輯:
張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