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屏東縣高樹鄉(xiāng)一名四十五歲的曾姓男子,被他十八歲的女兒,、十七歲的兒子,以及女兒男友以安眠藥迷昏后,,載運到郊外潑汽油燒死,。臺灣《中華日報》今日發(fā)表社論說,,如此天倫慘事,令人驚愕,,但慘劇所隱含的“婚姻故事”,,不啻社會教育的反面教材。
這對姐弟生長在單親家庭,,父母十多年前離婚,,由父親扶養(yǎng),父親靠抓鴨維生,,除供養(yǎng)兒女外,,還要供養(yǎng)年邁老父,生活想必艱苦,。但據(jù)鄰居表示,,他常以皮鞭抽打兒女,使兒女生活在暴力陰影中,,敢怒不敢言,。最不堪的是,,據(jù)他女兒供述,,他常對她性侵,,使其不堪受辱,一年前逃到臺中和生母居住,。姐弟倆長期懷恨在心,,終于下了毒手。
社論指出,,臺灣離婚率年年增高,。臺“內政部”統(tǒng)計,去年臺灣離婚人數(shù)還高于結婚人數(shù),。高離婚率顯示對婚姻制度輕忽,,一言不合,,一拍兩散,,若無兒女倒也罷了,,若有兒女,,他們就成為受害者,社會新聞常見少男少女離家出走,,流連網吧,,結交不良份子,,這些人出自單親家庭者占極大比例。
曾某是否性侵其女,,有待查證,,父親性侵女兒,時有所聞,,婚姻專家警告,,夫妻離異時,,女兒應歸母親扶養(yǎng),即基于對幼女安全設想,。天下男子干此畜牲勾當者當然是少數(shù),,但既有此現(xiàn)象,,就不能不設防。這個顧慮也及于帶著前夫女兒改嫁的母親,,后父的魔爪同樣得當心,。
根據(jù)了解,,悲劇發(fā)生前,屏東縣社會處并未接獲有關這個家庭的通報,,因為遭家暴的姐弟,,從未向社工們求助。這對姐弟不知如何“維權”,,但當局對于家庭不幸事件,,不能采取不告不理的被動態(tài)度,,而應主動發(fā)掘,才能防微杜漸,,防患未然,。曾姓男子家暴之事,早傳聞于社區(qū),,且長達十余年,很多人知道的事,社工們豈能沒有耳聞,?
其次,生活在家暴中的人,,應主動采取免受虐待的作為,揭發(fā)父母無違孝心,,《孔子家語》說:“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狈饨ㄉ鐣卜磳冶?。“小棰則待過”,,子女已顯現(xiàn)對父母的孝心,,大杖臨頭還不走,,那就是愚孝了。
社論表示,,但在倫理上,,不容子女弒親,這是“逆?zhèn)悺毙袨?。因此,受家暴的子女,,若以暴制暴,,古今中外,無論法律,、道德,皆不允許,。他們應該尋求援助,,只要所訴受暴受性侵為事實,,即使政府受理態(tài)度不夠積極,民間還有許多愛心團體,絕不會袖手不管,。
托爾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妮娜》,,扉頁揭示主題:“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卻有它自己的不幸?!币昶湟猓腋<彝ゲ煌夂椭C,、恩愛等元素,,但不幸的家庭,其痛苦,、辛酸、煎熬,、感受各有不同,。對于不幸者,夫子式道貌岸然的勸導是無濟于事的,,受苦者的自救與社會的援助,都應及時以行動針對問題解決問題,,如坐視事態(tài)嚴重到不可收拾,,就來不及了,。
聯(lián)手弒父的這對姐弟,勢必受到法律制裁,??鬃诱f:“不教而誅,,謂之虐?!彼麄儾攀?、八歲,,對自己行為的是非判斷,,能力畢竟有限;是則,,未盡教責的社會,良心恐怕也不安吧,?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編輯:
郭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