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2月25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25日刊出署名文章《美博士殺人 凸顯象牙塔里悲劇》說,,最近美國學界發(fā)生了一樁悲劇:阿拉巴馬大學亨次維校區(qū)的生物系助理教授畢夏普槍殺三位同事,,造成頭條新聞。照理說,,解雇,、辭職與跳槽在現(xiàn)代社會是相當平常的事,學術中人為何會出現(xiàn)這般激烈反應,?除了個人心理因素外,,可從現(xiàn)代學人養(yǎng)成過程以及學術界生態(tài)的角度看出原因。
文章摘編如下:
最近美國學界發(fā)生了一樁悲劇: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亨次維校區(qū)的生物系助理教授畢夏普(Amy Bishop)因升等案不過,,而于系務會議時槍殺了三位同事(還有兩位未脫險境),,造成頭條新聞。
照理說,,解雇,、辭職與跳槽在現(xiàn)代社會是相當平常的事,學術中人為何會出現(xiàn)這般激烈反應,?除了個人心理因素外,,可從現(xiàn)代學人養(yǎng)成過程以及學術界生態(tài)的角度,試著分析一二,。
早在三十多年前,,小說家于梨華就以《考驗》一書,為臺灣民眾描述了美國學術界競爭之激烈與生存之不易,;對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華人社會而言,,可是難以想象的事,。好比某人讀了二十來年書、順利拿到博士學位,,還要再做三至五年不等的博士后研究,,才有可能申請到正式教職。然而就算當上了助理教授,,幾年后若不能在研究,、教學、服務三方面有所建樹,,順利晉升副教授,,取得終身職(tenure),還是得不到續(xù)聘而必須離職,。其中辛苦,,實不足為外人道也。
像畢夏普一九九三年于哈佛大學取得遺傳學博士學位后,,做了將近十年的博士后研究,,二○○三年才在阿拉巴馬大學找到正式教職。
六年后,,她的升等案沒有獲得通過,,將于二○一○年三月解聘。她向學校升等委員會及聯(lián)邦“平等就業(yè)機會委員會”提出申訴,,都沒有成功,,因而犯下重罪,讓人惋惜,。
學術界會演化出這種嚴峻的汰擇模式,,源自精英主義思維:任何人若想躋身學術殿堂,就必須要耐得住寂寞,、潛心研究,,并做出相當成果才行,否則就遭到淘汰,。這也是許多過來人常會同研究生說的話:及早發(fā)現(xiàn)自己性向是否適合走這條漫漫長路,,免得到時想回頭已錯失良機。
除了先天特質外,,學術中人在養(yǎng)成過程中得心無旁騖好長一段時間,,才可能出人頭地,因此出現(xiàn)“怪胎”的機率,,也比其它行業(yè)大得多,。學界人士常受到“不食人間煙火”、“與現(xiàn)實脫節(jié)”以及“蛋頭”等批評,與他們專注于本身思維脫不了干系,;至于出現(xiàn)反社會行為者,,絕對是少數(shù),像畢夏普的例子,,值得象牙塔內(nèi)人士警惕,。
畢夏普在犯案后,記者追出許多她過往舊聞,,包括一九八六年槍殺親弟、一九九三年涉嫌郵寄炸彈給實驗室老板,、一九九六年為爭論文排名而情緒失控,,以及二○○二年在餐館打人等,都顯示她在精神方面有問題,,需要幫助,。不幸的是,學術界是極端個人主義的行業(yè),,失敗者得不到太多同情,。
升等委員會不會管你有幾個小孩(畢夏普有四個)、上了多少課(資淺教授的課通常最重),、壓力有多大,,他們看的是你有幾篇論文、接了幾個計劃,、拿到幾個專利,;不幸的是,畢夏普在后面幾項都不及格,。
維持高標準自是進步之道,。以往臺灣學術界競爭不大,和稀泥者不少,,如今已向歐美看齊,。如何在情理法之間取得平衡,而不違反人性,,值得臺灣學界深思,。 (潘震澤)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潘震澤
編輯:
彭遠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