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7日電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17日刊出社論說,,瑞典研究機構指,,東南亞國家過去5年軍火交易激增,軍購浪潮導致區(qū)域軍備競賽已引起國際社會關注,。
文章摘編如下:
瑞典研究機構指出,,東南亞國家過去5年的軍火交易激增,其中馬來西亞軍購5年內激增7倍,軍購浪潮導致區(qū)域軍備競賽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區(qū)域國家近幾年來紛紛添置先進武器或更換武器,,掀起了搶購軍備的熱潮,這種行動,,等于是在平靜的東南亞甚至亞洲埋下了軍備競賽的隱憂,。而馬來西亞在短短5年時間內軍購以倍數成長,,其中包括訂購先進軍事配備和軍火,,進行大規(guī)模的武器現代化計劃,卻沒有向國人詳細說明采購的理由與采購軍火的項目,,不但引起民眾的質疑,,也難免引起鄰國的猜疑和不安,國防部應盡速確認,,以釋群疑,。
根據過去的經驗,東南亞國家購置軍火的形態(tài)向來與區(qū)域的經濟發(fā)展有密切關系,。換句話說,,區(qū)域的經濟表現得愈好,購買軍火的能力就會提升,。經過了冗長的金融危機后,,近年來區(qū)域的經濟表現固然有所改善,似乎還未好到搶購軍火的程度,。因此,,國際局勢變化的憂慮,應該才是區(qū)域展開軍備競賽的主要因素,。
東南亞局勢表面看來和緩與平靜,,實際上卻是暗流洶涌,。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上臺后,更高調宣布重返亞洲,,刻意拉攏亞洲國家,,導致東南亞區(qū)域的軍事均勢失衡,引起許多國家不安,。
更令人關注的是,,大型傳統(tǒng)武器包括大規(guī)模毀滅性武器在過去5年增加了二成。此種情勢至少顯示了以下三重意義:首先,,大規(guī)模毀滅性武器在國際沖突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斷改變,,已不再代表戰(zhàn)爭背后的科技成就。展望未來,,它們可能成為弱國或軍力并非一流國家的利器,。此外,不同武器的重要性也已經改變,,生物武器應是最值得憂心的項目,,接著是核武與化武。
其次,,后冷戰(zhàn)安全政策的主要手段,,即嚇阻與武器管制,已非往日可比,;某些新威脅或許無從嚇阻,,武器管制的重要性也已經降低。若一味強調嚇阻和武器管制,,產生的副作用可能抵消正面效益,。
再次,以異常方式應對新威脅必然無法得到認同,,應該做的是擘劃嚴謹的民防方案,,俾在一旦東南亞國家本土受到攻擊時可降低傷害。
過去冷戰(zhàn)時期,,美國積極介入國際事務,,直接攸關區(qū)域穩(wěn)定和它的生存;而今天危及全球安定的特定超強與意識形態(tài)已煙消云散,,區(qū)域沖突取而代之,,兩者關聯已不再那么密切。
因此,,迄今美國仍是最大武器出口國,,每年出口總值高達70億美元,占全球出口總量三成,。
核武問世之初是少數強權國家的專利品,,60多年后的今天,,核生物武器不但已經老舊,它們曾是強國手中的利器,,如今則是一些國家或恐怖分子挑戰(zhàn)美國的希望所系,。
雖然美國的國防經費逐年減少,但其它國家的國防經費并未趕上,,今天美國的國防經費仍然遠高于中,、俄、伊,、朝等國的國防經費總和,。
即使增加軍費,東南亞,、中國,、印度的軍力水平恐怕也無法和美國分庭抗禮,美軍的整體戰(zhàn)力仍然睥睨全球,。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編輯:
張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