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國際時評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影響深遠的質(zhì)能關系時,,他恐怕不會想到從他的公式出發(fā),,40年后會出現(xiàn)毀滅性的核武器,,恐怕更不會想到,,105年后,,47個國家的領導人和多個國際組織代表會為了核安全問題召開峰會,。
核技術是典型的“雙刃劍”,。一方面,,核能作為清潔能源潛力幾乎無限;另一方面,,潛在的核恐怖主義威脅成為國際社會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核污染、核泄漏隨時可能損害人類的生命和健康,。如何駕馭好這一“雙刃劍”,,引起當前國際社會的關注。事實表明,,保證安全必須成為和平利用核能的首要前提,。核能開發(fā),安全第一,。
把安全作為和平利用核能的首要前提,,對國際社會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進入21世紀以來,,為了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人類社會對核能需求大幅增長,核工業(yè)呈現(xiàn)強勁發(fā)展勢頭,,核能與各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關系更為緊密,。與此同時,核能開發(fā)面臨的安全挑戰(zhàn)也與日俱增,。
如何妥善處理核材料,,是利用核能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據(jù)國際能源機構統(tǒng)計,,從1993年到2008年,,全球共發(fā)生經(jīng)確認的核材料或其他放射性材料被偷竊、丟失或非授權占有等事件多達1500余起,。國際原子能機構負責人指出,,核材料處理不善,易給恐怖分子造成可乘之機,。
如何保證核電站安全運行,,也是不可忽視的挑戰(zhàn)。盡管隨著科技水平提高,,核電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已大大提高,,但發(fā)生事故的風險依然存在。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帶來的慘痛教訓時刻提醒人們,,千方百計保證安全的意識不可松懈,。
在林林總總的現(xiàn)象背后,核安全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正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核安全峰會上所指出的,,安全的關鍵在于各國能否切實履行國家承諾和國際義務,建立國際法律框架,,加強國際合作,。在這方面,擁有最多核材料,、最先進核安全技術的發(fā)達國家,,理應率先垂范,在經(jīng)濟,、技術,、人力資源等各方面作出努力,幫助發(fā)展中國家,,促進普遍安全,。
對于發(fā)展中國家而言,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不可剝奪,,核安全同樣應該成為第一要務,。這不僅是指它們自身利用核能時的安全,,而且還應包括其他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安全。
人類的智慧發(fā)掘了核能潛力,,核能將是人類未來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只要本著維護人類共同利益的精神和互利共贏的態(tài)度,普遍參與,,密切合作,人類的智慧一定能夠趨利避害,,安全駕馭核“雙刃劍”,,為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榮作出貢獻,。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韓冰、姜巖
編輯:
彭遠文
|